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东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消息,今年以来,东至县围绕打造美誉东至、建设美丽城乡、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在农村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风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东至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
党建引领,破解乡村治理之“困”
“清水入喉,虽无厚重之味,但能清爽净身。清廉为官,虽无万贯家财,但能问心无愧。”这是前不久泥溪镇朱村村党总支部换届后,该村一名老党员写给新一届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公开信中的一段话,勉励新一届村党总支部,告诫年轻党员要踏实干事。
朱村村是全县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长期以来,该村党组织涣散,导致村民和村集体经济落后,群众反应强烈。
“以‘书记项目’为抓手,以强党建为突破口,全面抓牢抓实各项工作。”新当选的村党总支部书记、80后退伍军人王登建说,在党建“书记项目”指引下,该村一方面在显眼位置全面“注红”,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与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成立联合党支部,强化党组织力量,“新老党员、全体村民干事积极性空前高涨。”
党建强带动百业兴。原本无村办公楼、无产业、无精气神的“后进村”,今年,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在筹建;投资2万元与村企共建泥鳅养殖项目,投资15万元与松林农场合作扩建生态养殖基地及葡萄园;恢复在当地失传已久的东至花灯——“五马跑朝”灯艺,成立池州市图书馆朱村分馆,组建村业余黄梅戏剧团——“灰喜鹊”和新时代“女子腰鼓队”……
全县22个贫困村党支部与县直帮扶单位已成立联合党支部;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机关党员干部与村“两委”班子进村入户,今年以来,累计走访群众16万人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如今,“书记项目”已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平台、激活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治理之“基”
日前,位于东流镇新希望农场500多亩火龙果、无花果进入全面丰收季。2015年,80后农场主方小龙流转500多亩土地种植火龙果、无花果、樱桃、杨梅等水果,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大,导致后期资金紧张,保温大棚、保险冷库等设施没有配套,鲜果无法保存。
“劝耕贷”让方小龙对农场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他算了一笔账:100万元的贷款,如果通过一般商业贷款的模式,利息要10万元左右,还需要各种手续和抵押物。而通过“劝耕贷”只要6万元的利息,手续也简化很多,放款的时间只要半个月左右,大大减轻了资金压力。
2016年6月,东至县抢抓“劝耕贷”试点机遇,金融活水激活涉农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治理基石。两年间,东至“劝耕贷”日益成熟完善,形成了具有皖南特色、东至特点、可复制的农业信贷担保示范,被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称为“东至标准”。
如今,东至县有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家(省级5家、市级11家)、龙头企业162家(省级9家、市级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7家、家庭农场760家。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受益“劝耕贷”,试点两年来,全县共办理“劝耕贷”业务500多户,发放贷款2亿多元,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留住乡愁,守住乡村治理之“魂”
9月23日下午,元甲山社区文化广场彩旗飘飘,人声鼎沸。传承440年的元甲山福主庙会盛大开放。庙会主题是纪念隋末唐初秋浦(今东至)爱民如子的清官陈皋仁,每年农历八月初十至十五举行,中秋头日下午至中秋上午为公祭活动。
这是东至县厚植乡村文化,守望乡土情结,留住美丽乡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厚培文明乡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信用农户”“优秀村民组长”和各类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围绕“家风文化”主题,持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家风”“好家训”评选征集活动。持续开展“最美身边好人”、村规民约、“村晚”等活动,涵养向善向上民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县农村移风易俗正如火如荼开展。15个乡镇试点实行新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对婚丧喜事的宴请人数和桌数,违约处理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全县村居(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200个。
文明风催生“新村民”。在村落社区,妯娌、邻里、组里互援互帮及助力困难户蔚然成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