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说||《双子杀手》里是中年李安之困惑,但这很好

我有很多朋友都很喜欢李安,当然,每个名人都不乏拥趸,但是他们对于李安的感情,似乎要更加安静和羞涩一点。李安更像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他的电影,他的笑容,甚至于他眉间有时出现的一点无能为力的疲惫,犹如隔空拥抱,慰藉了热爱他的人。

我想这可能因为,李安是一个“很中国”的人,虽然他工作主场在美国,拍美国的人与事,运用最前沿的技术,但是他的电影里,一不小心还是会流露出某种古典的中国味道。似乎,在美国的生涯,只是更好地贮藏了他骨子里的中国元素,让他看上去比多数中国导演更中国。

即将上映的这部《双子杀手》也是这样,听这个名字就很好莱坞。然后我还要告诉你,这又是一部120帧电影,我自己现场感觉比《比利林恩的中场》更加立体,仿佛伸出手就能拍到演员的肩膀,看到枪管会下意识地躲闪一下。

电影里还提到克隆人,提到基因编辑……怎么样,是不是立即就有了铮亮的科幻感,但是就在这些闪闪发光的科幻元素之下,你依然能识别出独属于李安的中国气质。

《双子杀手》拍摄现场

威尔·史密斯扮演的亨利多年来听命于国情局,是一等一的杀手,五十一岁时,他又一次稳准狠地干掉了目标,打算全身而退,却忽然发现世界不是那么一回事。他困惑之极,想寻找真相,被新的杀手追杀,然后他发现,那个杀手小克是更年轻的自己。

好莱坞叙事只是一个壳,这里面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思维,孔子说“四十不惑”,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容易活明白,事实上,更多人困惑会来得晚一点,中年之后的困惑,才是最为致命的。

就像我最熟悉的《红楼梦》,一开头作者就说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假如我们确定《红楼梦》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差不多就是作者自己。曾几何时,他多么自信,一再口出狂言,诽僧谤道,给求上进的读书人起个名字叫“禄蠹”,又把四书之外的书全烧了。

中年之后,他饱经患难流离,反省人生,悔恨自己曾“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好像是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但我在这中间读出的是还困惑。他用回忆的方式穿越回过往,看看自己这人生到底是什么回事,到底该悔还是不该悔。

不知道作者写这段话时是什么年纪,但那种中年感是没错的。有多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中年乃至于更晚一点时候,午夜梦回,心中忽然虚空,回看来路,怀疑步步都是歧途,一种茫然与惶然,蛇一样冰凉地从心头爬过,驱之不去,貌似要长期盘踞此地。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像曹公那样回到过往,一页一页翻检旧日,《双子杀手》则更为巧妙添加了一个小克,与亨利为敌,那一场场堪称精彩绝伦的打斗,在我看来,就是亨利内心的左右互搏。

在愣头青小克的身上,亨利看到自己当年的自卑青涩自我封闭,明明想要靠近,却总是表现出抗拒,他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想起自己的母亲,他不断地自我发现,也不断自我修复,最终,他与小克,与年轻时的自己和解,这是真正的成长。

《双子杀手》海报

李安自己也说:“我这个人稚气的年头很长,现在也进入老年,可是我又很多心态还是很boys,有些男孩子的样子。我用年轻男孩去反映一个中年人的心情,互相印证一下,是对人生的一个检讨,这是我的经历。我把它掏心剖肺地用电影展现出来。我相信这个片子,有年纪的人看是一回事,年轻人看是另一回事,我希望他们各取所需。”

《红楼梦》也设置了一条平行线,贾宝玉之外,还有一个甄宝玉,甄宝玉也是不爱读书,被父亲打了,就会“姐姐妹妹”地乱叫,说这个办法可以镇痛。贾宝玉则是希望去世的时候,有天下好女孩的眼泪流成河,送自己到那鸦雀不到之所,以世间最美丽的情感,掩盖生命本身的虚无。

但甄家被抄在曹家之前,那个甄宝玉后来怎样了?如果知道他的路途,会不会对自己是一种校正? 我们看《双子杀手》,小克的存在,像一面镜子,治愈了亨利。不过当亨利也尝试着以一个过来人的姿态,给小克一点告诫,被小克果断拒绝了,即便选的是弯路,他也要走一回,因为是他自己选的。

这也是《红楼梦》的一个主题,当作者一步步走回过往,发现所谓弯路,其实是步步生莲。不用再悔不当初了,即便穿越回往昔,你还会是这样的一个你。

有人觉得《双子杀手》很像游戏,有许多场景,尤其是那些打斗场景确实很像,在我看来,它更像一场人生的游戏,提供种种假设,在看似虚幻的设置里,让你将人生看清楚。

《双子杀手》剧照

电影里还有些情节让我想起《赵氏孤儿》,我一直对于孤儿找屠岸贾复仇的那部分不满意,孤儿似乎只是一个工具,被屠岸贾当成儿子养了十几年,一听说屠岸贾是仇人马上把对方干掉了,这太反人类了,他没有作为人的复杂感情吗?

相形之下,电影里的克隆人比他更像人,和自己的制造者对峙的那段看得我几乎泪下。我这么说立即就觉得这话有问题,克隆人就是人。我这还是一种“原生人”本位思想吧?也许技术制造的人类没有那么强的社会性,更加单纯所以更加有人味儿?克隆人怎么看我们这些在人堆里跌破滚打的“原生人”?会鄙视我们吗?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儿。

小克跟亨利很像又不太像,我看片过程中琢磨了很久是不是一个人演的,渐渐确定不是。想着导演能找到这样神型皆似的两个人也是不容易,后来才知道小克是用技术做出来的一个人。然而他的表情如此细致生动,将微妙情绪传达得丝丝入扣,比我们那些面瘫演员不知道高明多少。

李安也说他后来眼里全是小克,替他想想真的很难不兴奋,导演总是试图借演员表达自我,要上前给演员说戏,一不小心还是会荒腔走板,让人徒叹奈何。现在,他可以亲手制造一个人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去演,小克其实是李安的分身。

当然,演员需要思考自己会不会被技术取代的问题了,现代技术,真的可以制造出和真人并无二致的形象,甚至,由于可以修改,还能更加有魅力一点。

那么,李安岂不是成了他自己反对的那类人?在电影中,李安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基因编辑,人为因素介入太深,善花也会结出恶果。

原来这个剧本是个纯动作片,打得天翻地覆的那种,但李安一眼就识别出,这个题材在哲理方面还是有一些想头的。他想到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又花了大半年时间,重写了一遍。

李安

这就是东方人的惯性,不肯只是做一个纯粹商业化的电影,要有哲思。但是电影里对于新技术几乎是过度执着的追求,又不是东方式的审美,我自己是很喜欢的,但也听到别人的微词。

这几年,最为困扰李安的,就是在数字时代如何拍电影,有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他为此憔悴。那么亨利也可以理解为李安自己,他是业内翘楚,无人能及,人到五十,却开始困惑,电影该怎么做?华人电影的方向在哪里?李安没法像孔子那样怡然地说出“四十不惑”,但正是这困惑,让他有了探寻与突破的可能。

不管是四十还是五十,该困惑时还是要困惑,中年之后不困惑的,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吃饱喝足自我感觉已是人五人六的油腻男,困惑,能让自己更疼痛,也更清醒。

作者 闫红 (未经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