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次和女友结伴旅游,在小摊上看中一样东西,老板要了个价,我还了个价,老板摇摇头,我就想要走开了。
女友却停下脚步,笑眯眯地继续还,从东西谈到天气,谈当地历史,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老友重逢在叙旧呢。总之,在一种近乎情意绵绵的气氛,她将还价这个事朝前推进,最后,当然是愉快地成交了。
我大为佩服,还价这件事,我一向很害怕,总觉得要用到祈使句,有点尴尬,万一人家生气了呢,毕竟利益攸关。
即使我不得不还价,也总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绝,做好一拍两散的准备,就像刚才那样,紧绷地、戒备地还上一句,效果当然不会好。
我问女友为什么就不怕人家翻脸。
女友说,翻脸也没关系啊,人家生气,是因为他有盲区,像杨老师说的,把价值判断当成了价格判断,不明白我只是想花更少的钱买下这样东西,视为对他的冒犯。我要是也生气的话,那是我有盲区,不能体谅他被冒犯的感觉,只觉得自己被无端羞辱。想明白了大家的分歧,只是对这样东西价值认知不同,就没啥好生气的了。好好跟人家说话,人家自会明白。
我的天,这说的不只是还价之道,而是做人之道。难怪她出了名的性格好。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想要看一个人的本质,看TA怎样买东西就行了。
比如说张爱玲那个慧黠的女友炎樱,张爱玲写过她很多趣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炎樱买东西。张爱玲说炎樱付账时总要抹掉一点零头,甚至跟犹太老板也是这样。通俗点说,就是喜欢讨价还价呗。
张爱玲与炎樱(网络图)
这样一件事,被炎樱做得很有技术含量,她把皮包的底都翻出来,说:“你看,没有了,真的,全在这儿了。还多下二十块钱,我们还要吃茶去呢。专为吃茶来的,原没有想到要买东西,后来看见你们这儿的货色实在好……”
这简直是关于还价的最好示范,把皮包完全翻出来,显得不见外,让气氛变得松弛;“吃茶”这个生活情境很可信,能够激发对方的同理心;又夸对方的东西意外得好,你要是老板,你会翻脸吗?
所以,张爱玲写道:“店老板为炎樱的孩子气所感动——也许他有过这样的一个棕黄皮肤的初恋,或是早天的妹妹。他凄惨地微笑,让步了。‘就这样罢。不然是不行的,但是为了吃茶的缘故……’他告诉她附近那一家茶室的蛋糕最好。”
你看,炎樱能够把还价做成一件温情脉脉的事,不但自己获得美妙的购物体验,还能唤醒对方的美好记忆,实在是很聪明的女人啊。难怪她男女老少通吃,《小团圆》里说她有许多追求者,张爱玲带她去拜访胡适,胡适夫妇也特别喜欢她。
无论是炎樱,还是我的朋友,他们都是富有弹性的人,没那么敏感,不会放大世界潜在的敌意,内心也没有一个硬邦邦的小自我,才会享受还价的过程,当成和这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在事业上,她们通常也很容易成功,因为她们不怕挫折,不容易崩溃,面对问题懂得迂回,不会付出那么多的情绪成本。炎樱在日本时给张爱玲写信,说她做得很大的事业,晚年她再婚,对记者夸耀自己厉害——虽然这话可能会被人抓住把柄,但我得说,到了她那个年龄,还能兴致勃勃地结婚,确实挺厉害啊。
B
我是那种不太会花钱的人,这并不意味着节俭,相反,不会花钱的人才更浪费。我的衣柜里有不少衣服可以归为鸡肋一类,有些连吊牌都没摘。我通常不是因为喜欢而买下它的,有时是挑花了眼,有时是因为便宜,有时扛不住店主的热情,还有时,看见别人都有了,自己也来一件吧……
我经常觉得这是我人生的缩影,太多选择都是这个模式,虽然一直也还算努力,但这种努力经常被不当选择对冲掉了。
会花钱的人更加有要求也更有定性,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耐心地等待自己喜欢的东西出现,不需要的东西,即便是免费的也不要,在购物这件事上,特别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取舍能力。
就像王安忆的小说《新加坡人》里,那个上海女孩子雅雯,出身于市井人家,有次她和女伴获得一个可以在豪华商场里买买买的机会,她却一点也不手忙脚乱,心思定得很,一定要找出自己喜欢的那一款,否则便只是笑,笑而不语。
人家若是硬要对她推销,她就柔柔地一句“好呀”,说是答应,但起承转合间是很清晰的不接受。
直到终于找到心仪之物,她才会欣然露出笑容。一场购物,被王安忆写出了某种缠绵的情致,对于生活的恋恋,仿佛独属于上海女孩的低调的讲究,另外还有一种理性的性感。这个特别会买东西的女孩子,成了某种上海影像,让看完全过程的新加坡人思之惘然。
这样花钱才叫精致,是惜物,也是珍惜自身,相形之下,那种手一指“这些全给我包上”的购物方式太粗暴也太粗鄙了,这真不是钱的事。
C
我最喜欢的《红楼梦》里,大多数人都是不会花钱的,贾宝玉屋里的丫鬟甚至都搞不清一两银子到底有多大,但也有个特别会花钱的人,三姑娘探春。
探春是我越到后来越喜欢的人物,她身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元素,管家时,她有主意,还有行动力,同时又很讲程序,比如管家女人来跟她汇报,她首先要问有没有跟李纨汇报。有些铁腕人物就失之于不讲程序爱揽权,这个毛病探春没有。
她也风雅,诗社就是她兴起来的,写了个特别雅致的帖子给宝玉:今因伏几处默,忽思历来古人,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若蒙造雪而来,敢请扫花以俟。
想想这事儿,也只能是她召集。宝钗黛玉不会出头,宝玉是抓不到头绪,幸好有个三姑娘。
探春(87版《红楼梦》剧照)
不过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她花钱,大观园里其他人都是老老实实地接受配给制,长辈给什么就要什么,探春不一样,她会想办法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说,身在深宅大院,她却知道找代购,精打细算地攒下十几吊钱,让宝玉帮她带“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
宝玉笑了,说,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探春不答应,说:“小厮知道什么。你拣的那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她宁可多花钱,也一定要买精品。
但探春也绝不认为贵的就是对的,她还是个特别精细的人。替凤姐管家时,她敏锐地发现,家里经济漏洞百出,本来有一笔钱是给小姐们买脂粉的,但是买办总是以次充好,让小姐们不得不拿自己的月钱再去找别人买。那么为什么还要给买办那么一笔钱呢?这一项可以免掉。
探春持家期间,减免了许多这种冗杂支出。另外,她还留意增加荣国府的“睡后收入”,把大观园承包给老婆子们,在并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把完全的生活场所变成生活场所与生产场所的综合体,略略缓解了荣国府的经济危机,连黛玉都对她赞赏有加。
总结探春的花钱之道,就是该花的钱,再贵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乱花。动脑筋把花钱的事儿变成赚钱的事儿,里子面子兼而有之,品位和节约一个都不能少。
活在太平盛世,花钱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人是怯懦贪婪还是勇敢舒展,都能从花钱方式中体现出来。不太聪明的人,比如说过去的我,总觉得能挣到更多的钱,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今却觉得,学习花钱方式,才叫做活在当下。
那么怎么才能学会呢?请放心,并不是要推销一个花钱课,花钱这件事,是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体悟的,反正,是个值得花点心思的事情就对了,愿您已经或是即将找到自己的方式。
作者 闫红 (未经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