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东方台的综艺《追光吧哥哥》从邀请嘉宾到节目设置,摆明了要对标《乘风破浪的姐姐》,但现在制造的动静比“姐姐”小多了,不怎么看综艺的人都不太知道这档节目,远不像“姐姐”,成功实现出圈。
是他们唱得不好跳得不好吗?不完全是,即便竞技类的综艺节目,也还是要看你说得好不好。这帮“哥哥”明显没有“姐姐”们会说,这个“会说”并不是说“姐姐”们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是她们特别擅长表达自己的心声。
比如李斯丹妮跟张雨绮讲她的苦恼,作为一个唱跳歌手,青春很短暂,年纪再大点可能就跳不动了,她想开演唱会,却没有这个资本。
即便我不是唱跳歌手,听起来也很有共鸣,眼看事业黄金期就要结束,自己却还没有开始,脚下的路要朝何处去,心里一片茫然。李斯丹妮内心的惶恐,跟她台上酷炸的形象结合起来,就很立体,会让人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如我等一样的人,平白多了几分亲切。
“哥哥”们就不会这样坦诚地表现自己的心结,即使说,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他们似乎顾忌特别多,最后就只剩下不尴不尬地寒暄,或者对着镜头说豪言壮语,特别害怕掏心窝子。
我想这也不能怪这些“哥哥”,事实上大部分男人都不像女人这样擅长敞开心扉。如果你看到这里感到不满,那你就不是吧。
《追光吧哥哥》宣传海报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细节,几年前,我家刚装修好,有一对邻居夫妇来参观,女的一进厨房就回头跟男的说:“地砖上墙!你不就喜欢地砖上墙吗?”男的脸沉下来,有点尴尬地说:“你瞎说什么啊。”
我很理解男人的尴尬,他大概是说过想要地砖上墙的,就算没说过,或者他老婆领会错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所以不高兴,是因为他老婆当着外人的面,说出他的“喜欢”,对于他来说,这可是个大秘密,像他这样的人,可能连眼睛度数都是秘密。
通常男人绝不会告诉你他喜欢的颜色,喜欢日出还是日落,我儿子才十几岁,每当我问到他那些“触及灵魂”的问题时,他总是说“还行”,按说我们家气氛已经非常宽松,但整体的外部环境,还是让这个小男生觉得不宜直抒胸臆。
女孩子显然直率得多,大部分人都不惮于说出她们的感受,我有次偶尔与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同宿,两个小时内对她的兴趣爱好以及三观知道得非常详细。并不是小女孩这样口无遮拦,你如果问一个成年女子她喜欢的装修风格,即便不是言无不尽,也绝不会像那个男人那样惊慌失措。
会有这样的差别,我想可能因为男人比女人“社会人”属性更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说得太多会被人钻空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更重要的是显得不够持重。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古代很多皇帝都刻意少说话,以示莫测高深,让臣下敬畏。这可能也是很多男人沉默寡言的缘故,表达会让他们感到失去主动权,被他人评判,而女人就没有这种恐惧,她们的自我比别人怎么说更重要。
当然,不见得哪种做法就是一定对或错,但是我自己的体验是,还是跟能够敞开心扉的人交谈更愉快一些。我自称社恐,其实是害怕寒暄,我非常害怕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不咸不淡的话,感觉像是在过招,比谁更得体更沉得住气,这种比拼在我看来非常没意思。分手后我会忍不出长出一口气,用王朔的话就是,脸啪嗒一声挂上了。
但跟敞开心扉的人聊天完全不同。有一次我去广州,黄佟佟来看我,那是我们第一次单独相对,她来之前我是有点紧张,但佟佟单刀直入的聊天方式让我很快进入状态。忘了当时都说了些什么了,就感觉有来有往,密不透风,信息量极大,她离开时我有点恋恋不舍的,感觉还有更多的生活意见可以交换。
后来看佟佟的好友蓝小姐写文章说,佟佟跟人交谈,必须是敞开心扉的,只有这样才是有效交流,不算浪费生命。这句话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后来克服社恐的办法,就是尽可能进行更直接的交流,这样的话就能够专注于话题,致力于将话题推向深入,而不是顾虑自己的坐姿或手势是不是很合适。
一旦聊开了,不管是钟点工阿姨还是卖水果的大姐,她们都能告诉你很多人生见解,其中一些令人意想不到,但转念一想可不就是这么回事。毛姆说“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只要愿意坦诚表达见解,都是与众不同的。
也有些男人挺爱说自己的,喜欢讲述自己的前生后世,掰开了揉碎了,唯恐不够详细,但我经常会感到听不下去。
听不下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些人的看法常常是二手的,不是他们“这么看”,而是他们觉得“应该这么看”,喋喋不休地贩卖些大路货,容易让人生出疲倦感;二是有些人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立人设,说得多了,自己都信了,却还担心别人不信,言谈间就带有某种表演意味。
真正的坦露心迹,是坦坦荡荡,有话直说,对于自我有清晰认知,对于外界有好奇心。偶尔会遇到这样的男性,感觉如沐春风,多了个看世界的视角。可惜,大部分男人不具有这种能力或者意愿,更习惯端着,仿佛是把仓央嘉措那句诗作为人生指导:“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其实度过一生哪需要那么巧妙,廖一梅有个书名叫做《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不害怕显得笨拙的人,才能有更酣畅的人生。
作者 闫红 (未经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