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那天在我家门口那条街上走,碰到一个算命的女人,她老远对我吆喝:“大姐啊,你的面相好贵气,一看就是坐车的不是开车的。”我急促闪身,心想,姐们,这你可说错了,我更愿意开车而不是坐车。
这几年我增加的坏毛病之一就是不愿意坐人家的车,不管是出租车还是私家车,方向盘在别人手里我就很不踏实。
一旦上了别人的车,我眼睛紧盯屏幕,想要看清当前码数;右脚不自觉地使劲,想帮人家踩刹车;手抓着车门,仿佛这样能帮助车辆保持稳定。好在最近宣传坐前后排都要系上安全带,我从善如流,一上车就抓过安全带,开开心心做个守法公民。
就算是这样,也不能完全消除我内心的恐惧,哪怕很短的行程,到达目的地时,我都感觉是劫后余生。
这种莫名的恐惧很影响生活,总有很多场景没法自驾。比如以前每年要去一趟公积金管理处,那地方在老城区,不通地铁,车位很难找,有时找车位花的时间比开过去还长。导致的结果是,我隔半年想到有这趟行程就开始做心理建设了。还有去外地出差,就算有人报销,我还是心意如铁地舍出租车选地铁乃至公交车……
自己都想跟自己说一句:“何必呢!”
这不是简单地要把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它是心疾的体现,根本原因是害怕失控。回想起来,这毛病是从我知道自己怀孕那天开始的。
怀孕后我对失控变得零容忍,生命里有了一个你需要付全责的人,不敢出一点差错。我当时病态到什么程度呢?吃完零食忽然想起要看成分表,再拿来跟“孕期必读”之类的书一对照,发现有那么一两样可能会致畸,立即抠着嗓子吐出来,明知道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刚出生的孩子,弱小到让人不敢触碰,手指像是纸做的一般单薄。很自然地有许多担心,担心他不能无病无忧地成长,担心自己变老,担心生活失序,明知皆不可控,还是会像王熙凤问秦可卿那样自问:“能不能想个法子永葆无恙?”
控制欲越强,失控感就越强。坐车只是一个例子,许多时候,我都能感到,自己在心里攥紧双手,脚趾抠住地板,不是因为尴尬,是想要用力但又不知道如何用力。
我几乎所有负面情绪都和控制欲有关,比如说生气。在网上或现实中听到各种胡说八道,会觉得“这人怎么这样啊”,还要去找亲朋好友论证:“这人怎么这样啊。”但世界原本复杂,人家只要没违法,也谈不上违反公序良俗,凭什么就不能这样,你生气,是因为你感觉到世界没按照你想的来,你急了。
看《红楼梦》,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被失控所苦。贾宝玉觉得生命很美好,良辰美景,姐妹们如花似玉,越是好,他就越担心这一切必然成空。
他想要遮挽,想要得到很多好女孩的眼泪,证明他实实在在地活过。但是这种痴念不但给自己,也给黛玉湘云金钏等人带来困扰,他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王夫人就更是如此。看她和袭人交心的那段:“他又长得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得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
这种左右为难,老母亲都懂。只是她手中握有更大权利,一旦乱了方寸,就害人害己,打金钏,撵晴雯,都是内心失控的体现。如果我们能确认《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就知道宝玉并没有因此变成他母亲心中的乖孩子,相反,多少年之后,想起母亲,还有很多怨念。
想用加强控制满足控制欲,就像那个比喻,口渴去喝海水,只会越来越渴,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放下。
比如宝玉不是想得到所有好女孩的眼泪吗,他去梨香院叫龄官唱戏给他听,发现人家很烦他,换成薛大傻子,估计要大打出手了。好在贾宝玉是个有好奇心的人,好奇心也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他要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发现龄官原来爱的是贾蔷,他立即就悟了,放下要得所有好女孩眼泪的执念,一个人只能得一份眼泪。
而黛玉比他悟得更彻底。贾宝玉写“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林黛玉添了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玉还要个立足境,到黛玉这里才是四大皆空。
当然,这是黛玉的早慧,她先验性地看透了一切,行动还要跟随其后。黛玉起初也有她的控制欲,宝玉和宝钗在一起她紧张,和湘云在一起她也紧张,她总要做点什么,阻止某些事发生。
等到她发现宝玉是真知己,控制欲瞬间瓦解,也不吃宝钗的醋了,跟湘云更和睦了,甚至对差点和宝玉结婚的宝琴都呵护有加。不想在生命里拥有什么,才能不受干扰地享受生命的更多。
顿悟后的黛玉也许是全书最强的一个,弱者才怕失控,强者不。
但像黛玉这样醍醐灌顶的是特例,很多时候,我们要对已经知道的道理反复练习。摆脱控制欲,也是一个需要练习的事。
我最近还是好了一点,不久前去上海,就心平气和地坐了几次出租车,我是通过这样一些方法来练习的。
一是转移注意力,发现自己变得紧张时,可以适当走开一下。从牛角尖里出来没有那么难,可能需要切实的行动而不是思想上的行动。比如说去超市转转,尤其是去书店转转,看看人,看看书,被另外一些事吸引住,可能就会发现刚才那件事并不是全世界了。
二是把控制欲用在可以控制的事上。我整理抽屉或是衣橱时,会感觉很治愈,其实就是将杂乱变得有序,有一种尽在掌握中的满足感。还有人喜欢洗碗,用温水、用洗洁精一点点把碗洗干净,那种满足感,可能只是比拯救了银河系略低一点吧。
三是认清过度的控制欲都是空耗,没有实际收益。抓住车把手不会让车更平衡,眼睛盯紧码表,也不会让它变得慢一点。多一点理性吧,如果你总归要坐这辆车,安抚好自己也许还有用一点,使不上劲的事,就别瞎使劲了。
年纪越大,能控制的东西越少,从现在开始多做练习,也是对衰老带来的坍塌感的防患于未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