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看到一个热搜“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有点被戳中。我们都是被父母养大的,但是父母大多是第一次做父母,就算不是,跟你也是第一次打交道,你落地时没带说明书,怎么养就很随机。尽管他们已经非常尽力,但可能,还是会有那么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
再就是,把你养大之后送入社会,又有很多耗损折旧,也需要重新养一次。没有人比你自己更知道自己的痛点,知道那些口不能言的疲惫和遗憾,重新养一次,也就势在必行了。
思路就是这么个思路,养法各有不同,有人宜动,有人宜静,我觉得我自己是混搭,主打把自己哄高兴。
“动养”的是吾友C小姐,大半年没见面,我想用“英姿飒爽”形容她。上次见面时五百米她都要求打车,说走不动,这次她告诉我们,她步行来的。
她说她的体重有增无减,但全身都有了线条感。没有见面的这大半年,她花了很多时间去打羽毛球和骑车,听上去好像就是健身,但C小姐却是满脸“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神情。
对她来说,打羽毛球和骑车都不只是一种运动,还是和小时候的自己在一起。
小时候她妈不让她和邻居小孩打羽毛球,她说能长高,她妈说,长高有啥用?还拿自己举例子,说:“你看我就不高,但我现在不是比大多数人都成功?有这时间不如多刷两道题。”
至于骑车,更没可能。她家本来跟学校就隔一条街,为了不浪费路上时间,她妈一不做二不休地把家搬到学校对面。
整个成长期,学习成绩是她的“生死线”,九死一生地,她考上了还不错的大学,现在收入也算丰厚,但她总觉得,她缺失了点什么。
偶尔拿起羽毛球拍,她姿势笨拙,但她立即感觉到腕部和脚上的力量,人原来可以这么快乐地感受自己的身体,她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同时发现,自己一直缺失的是对身体的感受力。
骑车是同样奇妙的体验,一路感受风,感受花草灌木被一掠而过,她感觉自己像漫画中的小仙子,可以骑到天上去。她终于给自己补上了这一课。心情好了,身体也好起来了。
Y女士正好相反,她一直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儿,听她微信语音,都像被加了倍速。但这次见面,她竟有一种气闲神定的慢悠悠,问她这一向在做什么,她说弹琴和写日记,最重要是让自己“静下来”。
她说她一直很狂妄地觉得,自己可以同时做几件事,如果没做到,就是没有全力以赴。这让她总是处于要么疲惫要么自责的不平衡中。但半年前,她忽然想到,也许并不是她做得不够多,而是她做得太多了。
她找出一个本子,清理自己的思路,扪心自问,哪些是她需要的,哪些是她看见别人有她也想有的;哪些是她真的能做到的,哪些是她以为自己能做到的。
就像是从熙攘闹市抽身而走,进入僻静的居处,看自己的欲求,纤毫毕现,再来个断舍离。
这么一通删繁就简,Y女士感觉生活的主干清晰了,时间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她的每一天都比过去高兴了。并不是做很多事才会轻松快乐,人可以生而轻松快乐,这对Y女士是个新发现。
这大半年来,她还拾起另外一些在过去的她看来没有“收益”的事,练字,烘焙,还跟着小区里的大姐们练起了八段锦。生活节奏的交替,让她做该做的事情时更专心,“到了我们这个年纪,韧性比冲劲更重要。”这是Y女士最近的心得。
看她俩思路都这么清楚,我很佩服。我算是“动养”还是“静养”呢?好像很难一概而论,这大半年来,我致力于把自己哄高兴,我发现,像少年时候那样活,就能让自己很高兴。
年少时候常有一种无缘无故的快乐,也不能说无缘无故,应该说是更直接,不需要经过别人反射。是的,大人的快乐,常常和别人的感觉有关。《小王子》里不是说吗,小孩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就是一栋漂亮的房子,大人只有知道它的价格后才能判断它是不是漂亮。这种间接的快乐就很不自由。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蚂蚁搬家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在城里蚂蚁不好找,就算有,我可能也无法找回当年的兴致了。但是,那种快乐的本质是专注,专注于能带给你直接体验感的事物。
这个春天我给自己一个规定,每天去湖边看望樱花林。从含苞到初绽到盛放,樱花们每一点微小的变化,都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快意,甚至是一种“成功感”。是的,一朵花能够那么美地把自己打开,就是一种成功啊。
现在“成功”这个词多少有点被污名化,好像就是削尖了脑袋要争取名利,它其实也可以是一种单纯的心境。为啥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看修驴蹄的短视频,不也是因为那种不为外人道的成功感吗?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收拾好一只抽屉也可以有成功感。相信我,每个抽屉里都隐藏着某些“宝藏”,一封泛黄的书信,一只怎么也找不到的耳环——谢天谢地,另一只你还没有丢掉。
每天规定做一些当下就能取悦自己的事,那种“滋养感”,可以对抗琐屑烦恼的消磨,也可以在某些时刻给自己支撑。
再就是,也要学会放过自己。我自己有个小方法,就是像个闺蜜那样慢悠悠地对自己说一句“你不需要……”比如着急上火时,对自己说一句:“你不需要这么生气。”比如陷入某种执迷时,对自己说一句:“你不需要非得到不可。”这不是一句劝告,是一个判断,说完之后真的会发现,啊,我的确不需要。
养自己,也不能只靠一腔热情,多攒点小方法,攒出一个工具箱,用的时候随手拿出来,就可以少一点消耗。
奔波在人生长途上,我们习惯于攻城掠地,像个严苛的上司那样催逼自己,好像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钢铁战士,一通恶战之后,随便充个电,就能够完全修复。
但实际不是这样,你会身心俱累。已经到了不要总是问自己飞得高不高,也要看自己飞得累不累的时候了,做自己的“老母亲”,把自己当女儿养,给自己煮个粥煲个汤,叮咛自己某些时候不要逞强,让自己放松下来,才会更有更强的弹性面对更多问题。
所以,不用感慨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抱怨年少时没有被温柔相待了。从此刻开始,好好养自己,是最该做最有用的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