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说||薛宝钗的现代性

“无知之幕”

宝钗的哥哥薛蟠从苏州回来,给她带了很多苏州的小玩意,宝钗拿去分送给荣国府的人,包括贾政的妾室赵姨娘。

赵姨娘见了,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她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她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在《红楼梦》里,赵姨娘的确是特别招人烦的一个人,曾偷摸着给凤姐和宝玉扎个小人。

不过这个扎小人,除了马道婆,其他人不知道。大家讨厌赵姨娘,主要是她因为贪婪又粗鄙,心眼不平和,一言以蔽之,气质不好。但是,赵姨娘天生就是这样气质不好吗?

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受到阶级地位、社会出身、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体力等个人无能无力的因素的影响。换句话就是说,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自己能做主的。

关于赵姨娘的出身,书中叙述不多,但能感觉出,她是一个“被剥削的女儿”,荣国府里的樊胜美。家里人将她送去做妾,这个身份很尴尬,要夹着尾巴做人,谁都可以劈头盖脸地骂她。她因此反倒对娘家产生依赖,想方设法为娘家谋好处,以至于得罪亲生女儿。这命运,不是她选择的。这命运形成的性格,也不该由她负全责。

罗尔斯认为,我们应该在“原初状态”下思考问题,他提出“无知之幕”的假设。他设想有一个大幕,遮住所有的人的属性,你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出身、智力体力、相貌气质——这些都不是个人所决定的,然后确定分配原则,我们会怎么选呢?

大家一定会同意让弱者也受益,这样大幕掀开,你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不管强弱,你都不会吃亏。

听上去很荒诞,实际很合理,人生无常,命运的帷幕一层层掀开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你本来以为自己是林黛玉,但一旦你沦为弱势,在不喜欢你的人眼里,你就是赵姨娘,按照气质好坏决定如何分配,是未知的自己挖坑。

所谓三十年河东转河西,旦夕祸福不测风云,明天的不可知,让我们每一个人实际都处于无知之幕下。

宝钗的智慧就在于,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热闹里,也能嗅到风雨将至的气息,她知道未来都不可知,你现在看到的,并非真相。

所以,没有个人偏好地公平对待所有人,不但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社会理想,知行合一的宝钗,用一种政府般的理性处理各种关系。在她给黛玉送燕窝的那一回,黛玉说:“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的回复却是:“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在黛玉看来,宝钗送燕窝是“多情”,宝钗却叹息自己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换言之,照顾黛玉,不过是她希望照顾到所有人这么一个宏大梦想的一部分。康德说,只有不带任何个人偏好的善才有道德价值,极端一点就是,那种对任何人都不格外怀有好感之后的善举,才是道德的。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抵达了这个高度,虽然她也曾身带“热毒”,难免感性,却通过一枚枚冷香丸化解。她全身心地做好准备,只为将来面对磨难时,就可以更加心安理得,更有尊严。

二 

人人受益

《红楼梦》五十六回,凤姐身体欠佳,王夫人等又有各种烦冗之事,探春、宝钗、李纨被委以管家的重任。家里那些老婆子们原以为这三个人好搪塞,过了几件事,才发现比凤姐更难对付,暗中抱怨:“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

她们三个配合得确实非常好,尤其是探春和宝钗,探春去赖嫲嫲家串个门,发现花园里“一个破荷叶,一个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决定将大观园承包给家中的老婆子们栽种。就是在大观园里搞“土改”,把生活场所,变成生产场所。

如此一来,荣国府有所收益,承包者亦有丰厚盈余。但这个地承包给谁呢,收益又怎么分配,颇为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探春她们拟定了几个承包者,都是比较稳妥或善于栽种的,这个原则没错,择优录取才能让人才和土地创造出最大价值。

但是收益怎么分配呢?宝钗自有一番见解。她提出可以拿出一部分分给没有分到土地的老婆子们:“她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都在园中照料;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重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顾了自己宽裕,不分与她们些,她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呢。她们也沾带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她们就替你们照顾了。”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那些没有承包到土地的老婆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她们也是大观园的建设者,应该享受改革红利;第二,如果你真的无视她们,将所有的利益都收归到自己囊中,她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暗地里坑你一下的。

这话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你吃了肉,也得让人家能喝到汤。一个良性社会,应该能够通过某种调节机制,缩小人生赢家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才是和谐社会。

宝钗作为闺中少女,居然与当代政治学家思考同样的问题,难怪贾政都要夸她学问好。书中说“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这“一二”里就有善于分配的薛宝钗吧。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