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中的“祭灶”

哼着“小孩盼着过年,老汉盼着种田”这支耳熟能详的儿歌,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祭灶”节是充盈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的。过去,人们对“过祭灶”重视程度绝对不比春节低,淮上人家小院里氤氲出亲情和乡情融合的年味。“祭灶”当天早晨家家户户厨房的灶台上都会贴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台联,灶联总是赶在春联的前头,让辞旧迎新更有仪式感。

烟火中的祭灶是点燃堂屋里“火盆”开始的。一家老小在凛冽的寒风里围着“火盆”取暖拉家常又称燃灶火,是淮河两岸的传统民俗。灶火也是凝聚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民族特征、充分表现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往往都以最原始的方式来迎接,算是返璞归真吧。天交腊月,人们都会赶在大地冰封前夕,请来盘泥的工匠用黄土和上农作物秸秆盘制出一个耐火的“泥盆”,预备着燃灶火、也顺带方便寒冬腊月取暖或者烘烤娃娃们尿湿的衣裤。“泥盆”里旺盛的灶火能驱赶一年中的“霉运”、迎来新的开端的。灶火映红了孩子们喜悦的笑脸,还有掰着指头算日子的期待和兴奋,围着“火盆”烧蚕豆、烤红薯,尽情地享受烟火里的美味。

烟火中的祭灶被人们视为过大年的序曲,仿佛那火盆里点燃的不只是人间烟火,让磕磕绊绊化作灰烬的寓意,还有展望红红火火日子的期盼。祭灶烟火也向人们传递出春节临近的讯号,看到灶火里袅袅升起薄烟,准备年货、打扫屋子、祭灶神的民俗一层层、一幕幕有序拉开。地处中原北方官话片区的寻常人家有祭灶吃饺子、吃元宵的习俗,融和了南北方的习俗和厚重的农耕文化因素,烟火年味显得更加厚重。

祭灶是蚌埠市民同庆同过的节日,也是民间的“小年”,被固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从这天起就拉开了走亲访友、喝年酒、庆团圆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闹,进了祭灶年就到”,过去,农村生活条件差,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家里喂养的年猪都要在祭灶前屠宰,一来庆祝新年,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二来招待亲朋好友,感谢过去一年的帮助,一家老小也能开荤解馋。家庭主妇们还有比拼炸丸子的习俗,丸子有很多种,绿豆丸、萝卜丸、骨头丸子……不管哪一种,都承载着过年的味道和气息,也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传统美食,被冠名为“四喜圆子”。

“祭灶”最早是古代先民祭祀火神。先秦时,祭灶位列“五祀”(灶、门、行、户、土神)之首,后来的帝王将它列入祭典,有着固定的仪式。古人有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说得更直白坦率。“奥”指房屋的西南角,先民认为此方位最为尊贵,重大祭祀均设于此。他们认为与其在最尊贵的场所祭祀祈祷,还不如向主管我们饮食吃喝的灶神祈祷保佑。“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用麦糖取悦灶神,免灾祈福是“祭灶”的心愿,也洋溢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

也正是从“祭灶”开始,好吃的食物逐渐丰富起来,大人们脸上露出一年难得一见的笑容,邻里之间也不再为鸡毛蒜皮而争吵,父母不再呵斥孩子,亲戚间走动得比平时更勤了。淮河两岸大多数人家以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闻,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水上人家、渔家等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进入祭灶后,家家户户把烧、煮、炖、烤、腌、卤等精湛的厨房绝活展现淋漓尽致。香气浓郁、味美醇厚的年味装满了大街小巷、院落村庄,零星的炮竹声伴着欢笑声唤醒了空旷寂寥冬天。

传统里的祭灶也叫祀灶、送灶,在远古时期就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习俗,自从燧人氏开始钻木取火,对火的利用铸造了中华民族早期的文明和辉煌。火帮助人们取暖,获得熟食,驱散黑暗,带给人们希望和吉祥。火代表着热情、光明、温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象征着热情、能量和光明,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热烈的情感、涵盖着升腾和扩散的力量,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赋予了许多美好寓意和期盼。

于是祭灶这天,大人就开始嘱咐小孩子,从现在开始到正月十五就不能随随便便说脏话了。与人要和气,不与他人发生打闹或争执,手拿碗盘碟盏要轻拿轻放,防止摔碰。管住嘴,净挑过年好听的话说。因为世俗中说脏话的人会带来晦气,影响新一年好运开始。祭灶还是春节的铺垫和前奏。人们极尽所能备足、备齐了丰盛的年货,家里家外收拾得焕然一新,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为家人祝福祈愿。

生长在淮河岸边,过祭灶习俗涵盖南方和北方的两种文化因素,据说用糖瓜粘住灶神的嘴,使其在玉帝面前只说好话,这样的习俗不仅赋予了灶神爱“八卦”的人间烟火式可爱,同时也给予南方和北方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上行下效的做法,使得淮河两岸的人家有腊月二十三过祭灶,也有的持着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传统。无论南北,有无文化,哪天过祭灶,都是同根同源,都是华夏一家,顺颂大家小年快乐!

吴高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