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活态传承让非遗“长生不老”

寿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犹如一坛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窖藏,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冽却醉人。与历史沧桑相伴相生,寿县拥有数量众多、独树一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丰塘的传说、寿州香草的传说等口头文学别具风采,神奇瑰丽;正阳关肘阁抬阁、寿州锣鼓等传统民间艺术别具神韵,技艺超群;八公山豆腐、大救驾等传统制作技艺独具风味,飘香古今……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文脉,寿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有效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留下一抹“忘不掉”的乡愁。千年古镇正阳关文化中心内,20多名年轻人站成一排,正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聆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学军讲述正阳关肘阁抬阁的前世今生和他的传承故事,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在一旁用摄像机默默地记录下这一珍贵的场景。寿县改变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式保护的做法,探索运用文字、音像、视频等方式记录、保存非遗项目,成为该县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寿县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对全县普查出的8大类136项非遗项目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已建档的所有保护对象和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乡镇、单位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淮词,文辞精妙,曲调婉转,被誉为“淮上清音”,是寿县独特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2021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名录。针对淮词老艺人年事渐高、相继离世的情况,寿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及时对老艺人演出场景进行拍照、录像,并搜集起相对比较完整的淮词剧目、曲牌、道具等实物资料,为淮词的后继传承发展保留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打造一支“撤不走”的队伍。每到夜晚,寿县古城靖淮门瓮城内灯火通明,铿锵激昂、热情似火的锣鼓声在古城上空回荡,一位70多岁的老人跛着一只右腿,一遍遍手把手地向徒弟们传授表演技艺。他就是寿州锣鼓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罗西林。近几年,经罗西林培养的寿州锣鼓传承人达230多人,其中列入市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就有30多人。人才是非遗传承保护的载体和关键因素,发掘、培养和团结各领域复合型人才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寿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寿县在推进非遗培训、壮大人才队伍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传承人培养体系:一是制定详细的传承人培养标准,明确非遗技艺传承任务,确定传承内容和条件,根据非遗技艺内容制定具体的知识技能标准,注重培养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二是设计科学的传承人学习路径,设置不同的培养阶段,构建完善的非遗技艺课程体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三是制定具体的非遗培养方案,多方参与共建非遗培养平台,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实践活动,提高传承人的实践能力。寿县通过名师带徒、专题培训、社会实践、非遗展演等传统模式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先后为正阳关肘阁抬阁、寿州锣鼓、寿州大鼓、舞狮、龙舟等非遗项目培养青年传承人才3000多人,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2人,市、县级74人,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区前列。

   激活一池“流不完”的春水。在寿县古场西内环美味厨酒店里,寿州玛瑙泉豆腐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士宏,将一块四五公分见方的豆腐托于左手掌上,右手持刀精准切上160多刀,两三分钟后放入事先备好的高汤碗内,顷刻间变成一朵盛开的白菊花,栩栩如生,芳香四溢。这道“菊花豆腐”菜,曾作为国宴菜品招待过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让这位世界闻名的“铁娘子”赞不绝口。非遗传承有序,也极具生产力,寿县注重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非遗展示、互动体验、丰富业态、文旅融合等途径,成功激活非遗资源优势,呈现出非遗接地气、烟火味的迷人风采。依托传统节日和大型文化活动集中展示非遗项目,成功举办了舞狮大赛、安丰塘龙舟大赛、寿州锣鼓大赛、寿州大鼓书大赛等系列非遗赛事和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开展非遗文化挖掘、阐释和研究工作,编辑出版《文润寿春》《典藏寿春.寿县成语500条》《璀璨寿春——寿县文化遗产精粹》《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图书20多部,2024年10月正式启动《寿县通史》编纂工作。(寿县文旅局供图)

楚仁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