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四月天,绿色生长,满目繁花,正是行走古道的最佳时候。4月20日,“创意黄山·文化智库志愿者”团队的15名成员,踏着春潮叩响青石,行走休婺古道,在时光的褶皱里探寻“徽商精神”的密码。
徽州古道,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翡翠长廊,以它独有的徽韵,在密林深处镌刻下中国第三条文化古道的传奇。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徽州人民在崇山峻岭、茂密林间开辟出的一条条蜿蜒险峻、连接州府的重要军事和商贸通道,见证了一代代徽州商人贩运盐、茶、山货,进而闯出一条条饱经风雨艰辛的“商贸之路”。石板台阶记载着盐茶的流转,拱桥路亭见证着山货的集散,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石板,至今仍在诉说徽商"贾而好儒"的传奇。
休宁与婺源,这对血脉相连的“徽州双璧”,在连绵百里群山中孕育出独特的商道文明。休婺中间方圆百公里左右都是连绵的群山,明清时期徽商在这里蓬勃发展,略有余资的商贾们纷纷捐钱修路,休婺古道渐成规模。当商贾们将盈余的银两化作铺路石,休婺古道便成了凝结着徽商智慧的"商业长城"。虽经六百年风雨剥蚀,这条镌刻着马蹄印与布鞋痕的山间走廊却至今依然保存完整,恍若时空隧道般,让今人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
迥岭村是休婺古道必经之地,也是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可谓是“銮悠悠游福地,岭道蟠蟠石似龙”。传说当年朱元璋问计朱升,经休婺古道到迥溪时曾路过此地。大家一同来到村口的水口林,走在由卵石铺就而成的上山步道上,只见此地平缓宽敞,周围林深树密;登上坡顶迥峰亭,飞檐翘角的仿古亭与连片古树相映成趣,迥岭水口的槠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那一簇簇一团团的槠树花朵,层层叠叠,满山遍野。这一刻,镜头里定格的,何止是山水,更是流淌的徽州文脉。
继续沿公路行驶,来到休婺古道的入口处。漫步古道,茶正嫩、树正萃、花正红,水潺鸟鸣野菜香,古道难度一般,风景不一般。这是一条能让你心扉涤荡的古驿道,行走古道,倾听着千年历史的回声,让人感受到古徽州文化的沧桑。我们沿着绿意簇拥的石板古道一路游走,泉水淙淙、浓荫蔽日,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之中,古老的徽州遗风,仿佛穿过时光隧道洒落的“吉光片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古老的时空。我的耳边隐约传来求学、经商、宦游者或轻盈、或急促、或放达的脚步声。他们曾经走在这青石板路上翻山越岭,在这层峦叠嶂的大山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奋斗的足迹。我行走在这历史斑驳的石板路上,试着用先人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景象,聆听着风声鸟鸣,身在其中而流连忘返。
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走了3公里左右,却感受了人、历史和自然的某种羁绊,让我“身临其境”地体味到了古道的“遗韵”。幽静的小道,两面的风景,像一张靓丽的照片,定格在心头,久久难以忘怀。
此行的终点站,是华东最高的行政村里庄,传说,当年朱元璋率部攻打鄱阳湖时经过此村。当地原本只能通过一条15华里的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村民都是用肩挑背驮方式运送物资。2008年开始,休宁县投资500多万元建成曲折“之字形”的11公里水泥路,使里庄天堑变通途。站在新修的盘山公路上回望,古道的蜿蜒恰似巨龙脊梁,驮着徽商"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智慧,驮着"贾道儒行"的商道精髓,在二十一世纪的晨光中继续延伸。
如今古道文化与徽商文化早已融为一体。它不仅是徽商经济繁盛和艰辛创业的历史见证,更是一条镌刻着徽商璀璨文明的文化古道,从中让人感悟徽商之伟大。市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广电台党委书记、台长黄建敏深有感触地说:“行走在这条文化长廊,触摸到的不仅是青苔覆盖的石板,更是徽商穷则思变的锐气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他们预测市场如观星象、决策果决似劈山大斧,这种将智慧与汗水融进商脉的精神,仍是现代商界人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值得学习和传承。” (金玉琴、叶际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