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凌云:母亲的愿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时候,村里土砖瓦房是富裕人家的标志,而我家是几间茅草屋。到了寒冬,田野和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成了孩子们嬉戏追逐的乐园。我家的屋檐也会结出长长的冰溜子,成了孩子们爱吃的“冰糖葫芦”。母亲看着看着,心酸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她心里明白,这日子不管怎么苦,也要坚强地过下去。她和父亲一起,依靠勤劳的双手挣工分,为的就是不让孩子们挨饿,同时还要送我上学读书。那时,盖上瓦房是母亲的梦想。

责任田承包到户后,我家分得了几亩田地,除了种水稻,还种油菜和棉花,成熟后卖给供销社,供我上中学。这时,母亲的愿望,是让我早日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后来,农村也开始兴办乡镇企业,水泥厂、烧砖瓦轮窑,还有家庭手工制刷、制绳、制作塑料袋等纷纷兴起。我家在村子最早办起制绳手工厂。母亲有一套制绳的精巧工艺,她制的绳子成了抢手货,订单不断。后来,母亲不满足家里制绳,让妹妹去浙江学习制刷技术,很快妹妹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制刷师傅,于是我家又办起了制刷厂。我在大学的四年里,生活费用全部来源于自家的制刷厂收入,我也买了一台当时堪称奢侈品的收录机。大学毕业,我分配到家乡的县建行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盖起了几间宽敞的青砖大瓦房。母亲的愿望实现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办制刷厂的也多了起来,形成了规模化。我家办的制刷厂小有名气,周围村庄的推销员争着拿合同来我家加工。父亲不仅忙着家里的生意,还为村里缺资金的人家奔走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后来,他们的货款也存到了县建行,记得我每年的揽储任务,被村里的几个大户帮忙完成了。他们至今还没有忘记建行当年给解决困难的往事。父亲因病去世已经多年了,新农村建设让村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普遍盖起了楼房,当年的土路也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马路,家家户户还通了网络、自来水,用上了液化气。近几年,乡村振兴,土地流转,村里的大片农田也被承包大户承包。到了春天,满眼望去尽是金黄色的油菜花,这里又成为了城里人喜爱的旅游景点。老人们有的进了城,有的进了养老院,到了春节,又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村里的一些年轻人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潜力,纷纷从城市里回归,正规划着各自的发展方向,相信新时代农民的日子会越来越美好。母亲也和村里很多的大伯、大妈们一样,幸福地安度晚年,母亲的新愿望也正在实现。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