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贺一民:一楼的春天我喜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多层楼时代,“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是高干…”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类似的“选房宝典”。由此,我对一楼便有了“成见”。那时,恰逢青春正茂,不惧每天陡坡小长途跋涉,而宁可选择住顶层。后来,因各种原因,也先后住了四楼、三楼,实现过“金三银四”的梦想。可是,对“一楼”的固有印象,像被“纹身”了一样,一点没变。

高层时代到来后, 迫不及待选择住了一段时间的高层。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窗户一开,春风满怀,畅快畅快!当是个人过于敏感的原因吧,每逢阴霾的雨季,灰暗的天空每每会触发我多情的神经,让我发出“目之所及,钢筋水泥;放眼四望,茫茫一片”的慨叹。再后来,顺应家中老人的意愿,兜兜转转,终于放弃成见,与一楼这个在心底被N次Pass过的楼层结下了缘分。

存在即合理,哪怕是“一楼脏、二楼乱……”此类的顺口溜,既然能传得开,自然有其道理。搬来新居后,才发现我家门口原来是楼上各位邻居们的“必由之路”(搬来之前确实没想过)。晴天还好,若是碰上雨天,满地斑斓鞋痕,确实影响心情。物业的保洁阿姨清扫有固定频次,不能完全指望。于是干脆干起了“门口义工”,每隔一两天,就用拖把来几下,不但美丽了心情,还收获了邻居们赞许的目光。这目光颇有神力,刹那间便消除了陌生,柔和了隔膜,当算得上我意料之外的“大发现”。住一楼,还有一弊,就是每天一早一晚两个时段是上下楼高峰,出门买菜的、接送孩子的、外出锻炼的……都从我家门口的电梯进进出出。开门即“碰头”,确是常有之事。可慢慢的,大家熟悉后,每当四目相对,淡淡一笑,间或随便聊上两句家长里短,便能冲淡一些尴尬。慢慢的也就习惯了,有时甚至会有一丝莫名的亲切。


淡化了“一地斑斓”和“开门即碰”的不适,就开始感受到一楼的妙处了。进出方便,自不必多言;一楼接地气,冬暖夏凉,也不用多说。单单放眼这三月的窗外,就已美不胜收了。在厨房里忙活着,偶尔一抬眼,满枝的樱花在暖风中摇曳,那不是春在微笑么?叽叽喳喳的小鸟,一大早就在窗外微微泛绿的柔枝上蹦来蹦去,这时,脑海中瞬间会闪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浸润着儿时记忆的诗句来。小时候诵读此诗时,只以为这唐代的孟大诗人之所以“不觉晓”,是因为“春困”的自然因素。小小孩童哪里能体会到,诗人头天夜里因心忧风雨摧花,而辗转一夜未眠呢!

若是在周末的上午,阳光斜斜地洒南阳台的地板砖上,刚伸个懒腰,它就缓缓的爬到了椅子上。当光线触及茶几上玻璃杯时,突然一道亮光闪出,水杯的把手瞬间给镶上了一颗“宝钻”。此时,随着滚烫的开水注入杯中,浅绿色茶叶慢慢的舒展开身姿,在白雾袅袅中翩然起舞,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窗外,仅仅一层玻璃之隔,就是满地“绿毯”,草尖上雨露未尽,阳光已遍洒。人在屋中,而被春包围着,这感觉,我喜欢。

对爱花一族来说,趁着春雨已歇,土壤微微松散的时候,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随意插上几株月季枝之类的,也是一份颇有意义的消遣。保证过不了几天,绿绿的枝条上,定会钻出一个个鲜嫩的小芽来。看着它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在风雨中傲然坚守,直至花开、花落、花又开……,从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生命的蓬勃,也可以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天人合一的境界,让生活不失激情,而又自信坦然。

 “居有坦然,看有自然。阳台一杯茶,春意满我家。”与一楼相伴,用心,自有妙处;用情,则妙不可言。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