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汪立:特调橘子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家人住在父亲单位分配的平房里。那时候没有空调,就算有估计大多数人也买不起,因此大家伙都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对抗炎夏酷暑。 

热得吃不下饭,就捧着用冷水浸泡过的西瓜猛啃一气,既解渴又饱腹;晚上睡觉前用凉水蘸几滴花露水擦凉席,给热乎了一天的席子降降温;再不行,就把竹床竹椅搬到屋子外头聊天,等聊累了夜凉如水正好睡觉。 

在没有空调的夏天,单位大院食堂的橘子汁是孩子们最后的安慰。那时候的国企就是一个小社会,大院里头啥都有,澡堂子、卫生所、篮球场、开水房,当然也少不了食堂。 

最热的三伏天里,放暑假的小孩们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拎着硕大的开水瓶去食堂打橘子汁。橘子汁要凭票来打,一张票打一瓶,所以人人都拿着家里能找到的最大的水瓶,别看都是小孩子,一个个可精着呢。

灌满橘子汁的保温瓶死沉死沉,大一点孩子有力气,用手拎着;小小孩则只能小心翼翼地把保温瓶抱在怀里,没人会笑话,毕竟对我们来说,那可是炎炎夏日里的续命水啊! 

之所以将此橘子汁称为“特调”,主要是我从没搞清过它的制作工艺。可以肯定食堂绝不会买真正的柑橘来榨汁,以那时候的物流条件,大部分的水果都只能在产地附近消费,即便有原料,以单位食堂的水平也做不到生榨。 

现在看来,特调橘子汁大概率是用橘子粉来冲泡,或拿浓缩果汁来冲兑。那时也没冰箱,不知食堂是怎么做的,刚打回家的橘子汁带着一股子凉意,让人越喝越想喝。所以大院才流行用保温瓶来打橘子汁,为了保留那一丝丝凉意。 

那时候没有太多娱乐,也没有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产品,当然也没有补习班。小孩子一放暑假就到处乱窜,在白花花的太阳底下把自己晒成一个小黑炭,家长也不怎么管。能在黑白电视上看一场《小兵张嘎》或者《南征北战》,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了不起的享受。 

但那时候的童年,包括特调橘子汁在内的种种记忆,充满了让人向往的欢乐。或许在一个人心相对单纯、物质欲望相对低下的时代,快乐的阈值相对也较低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