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张长江:燕窝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的老家张家碾村距离庐江县城25华里。村子坐落在一块凹地上,东南北三面被山坡环抱,朝西的一面是开阔平坦的水稻田,地形酷似鸟巢。风水先生说,这是“燕窝地”,是风水宝地。村子西南角有大石碾,全村男人都姓张,因此得名“张家碾村”。

“燕窝地〞 是张家碾人成长、发展的摇篮。据鲢鱼山张氏宗谐记载,650多年前,正值元末明初之际,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百忍堂”张氏后商从池州迁徒到庐江境内避乱谋生,看到庐邑东乡栖凤岭、鲢鱼山一带山清水秀,荒无人烟,就插草为标,占地垦荒,在“燕窝地”上盖茅屋定居。历经数百年沧桑,张氏子孙像燕子一样,愈久愈繁,居处愈迁愈散,棋布星罗,遍及大江南北,至今已发展到七千多人,成为一方名门旺族。

解放前,“燕窝地”富人少,穷人多。贫苦的村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下的粮食交租后,剩下的粮食不够吃。最难过的是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麦子没有成熟,只能靠借贷口粮掺上山芋、野菜“度春荒”。

解放前农村学校少,学费贵,穷人的孩子进不了学校的门。“燕窝地”的贫苦农民几乎都是文盲,富家子弟也只有一个大学生,他就是村子南头的华叔,在南京 “中央大学”读书,堪称“凤毛麟角”。老一辈人说:华叔家的长工每年秋后,用独轮小车推出几十车稻子到县城出售,给他交学杂费。

解放后,“燕窝地” 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首先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口成倍增加。刚解放时,全村从36户130 多人,增加到 87户323人。改革开放以来,“燕窝地”的土墙草屋换成砖墙瓦屋。村子通电后,电灯代替了菜油、煤油灯,电扇、空调代替了手摇芭蕉扇、麦杆扇,夏天的夜晚,人们不再到“荒山岭〞 上乘凉了。最近十年,很多村民从 “燕窝地”搬出来,在“荒山岭”上盖了别墅式小楼,房前屋后栽果树种鲜花,“荒山岭”变成了小花园。

春节期间我回老家,坤弟向我介绍,农田整治后,小田改成大田,适合机耕。现在,播种、施肥、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有池塘9口,河坝5座。旱涝保收,产量提高,收入增加,年人均收入超万元。以前生活用塘水、井水,烧饭用柴火,现在家家通上自来水、天然气。男女老少都用上互联网,不出村就能与外面联系。近两年进行厕所改造,“燕窝地”告别了露天厕所,家家户户都装上抽水马桶。垃圾集中存放,由环卫工人统一处理。空气新鲜,环境整洁,无偷无盗,和谐安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小时候到县城,25 华里的土路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水泥路通到各个村庄,交通方便。上海到武汉的高速公路从村旁经过,县城的公交车在村口有车站,进城不再步行。村有卫生室,乡有卫生院,人人参加医保,医生上门给 60岁以上老人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小病治疗不出村和乡,孤寡老人和特困户有低保。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70、80岁的老人在村里多的是。幼儿园办在村子里,鲢鱼山下的张家祠堂很多年前就改建成小学。现在孩子们上学有校车接送,家长不用操心。义务教育普及后,到大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1960 年考入安徽大学的我,是解放后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目前,全村在读大学生有30多个,研究生也有五、六个。

“燕窝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张家碾人。“燕窝地”的巨变是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缩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