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史云喜:童年的夏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童年的夏天,和现在的夏天不一样。那时候,农村遍地都是茅草房,冬暖夏凉。夏天没有电风扇,农家人睡觉时,习惯把凉席铺在地上。纳凉时,一张竹板床,大人小孩挤满堂。

傍晚,晒得发烫的打谷场开始慢慢变凉,父亲端来一大盆井水放在空地上,双手撩起井水就往空中扬,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场地上,就像下小雨一样。水珠慢慢吸收了地面的热量,空气中散发出一股泥土的芳香。顷刻间,明水消失了,地面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水印,让人倍感清凉。

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子们吃完了晚饭,洗好了澡,摇着蒲扇三三两两聚到我家的打谷场上。父亲早已搬出了家里的竹床和几条长板凳,好让邻居们来了都有个坐场。打谷场的上风口,点燃了秕谷和碎草之类的火种,当蚊香驱蚊。一阵阵微风吹来,荷香伴着薄薄的烟雾,飘过了打谷场,让乡亲们感到无比舒爽。

乡村的夏夜星空璀璨,无数的星星汇聚成了一条银河。那时的星星是多么的明亮,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到了晚上凑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大家从田里的庄稼活聊到村里白天发生的事情,生动诙谐有趣。

“老壮丁”大叔的话最多、最妙,常常引来满场人哈哈大笑。话题一个接着一个,时间就很容易被消耗掉。聊着聊着,有人感慨:“乡下人真苦,炎炎夏日,农活来了,不是顶风冒雨就是晒太阳。”有人接着话茬说:“是啊,农忙时节是最难熬的,既要抢收地里成熟的庄稼,又要忙着打谷晒粮,忙里忙外,忙得屁股不沾板凳,看不见哪位农民身上能穿件干衣裳。”“埋怨归埋怨,一天要吃三顿饭,农活来了必须干。”最后还是“老壮丁”做了总结。

晚上,没有电视机,我们小孩们就在打谷场上比摔跤、捉迷藏……不一会儿功夫就忙得满头大汗,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大人们不管不问,我们可以大胆地脱光衣裳,跑到池塘边洗澡冲凉。

母亲洗刷完毕,也会加入聊天的队伍,你一句,我一句,“扯黄瓜,拉瓠子”没完没了。所有过去了的,无论当初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到了晚上就都变成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偶尔,我会趁母亲摇着蒲扇的时候凑过去,蹭几下蒲扇的风,这时,母亲会加大摇扇力度,尽量让风儿能扇到我的全身,而后,她又故意爱怜地批评道:“一个男孩子,懒成这样,自己不动手扇扇子,以后怎么种田挑大梁!”说完用蒲扇轻轻地拍打一下我的肩膀,我顺势仰卧在竹床上,看着天上闪烁着的数也数不清的星星,我侧过身,将发烫的脸庞贴在竹床上,顿时觉得自己就像神仙一样。

母亲不停地摇着蒲扇,凉风带着母亲的味道,温馨而又舒适。母亲偶尔还会用蒲扇从头到脚拍打几下,为我驱赶蚊子,扇面接触到皮肤上,感觉就像母亲在为我挠痒。 

当年父母都在,我还没有成年,夏天夜夜仰面朝天躺在竹床上,听着左右邻舍的大叔大妈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夜晚没有风,只有星星在空中闪烁,我看着萤火虫飞来飞去,听着蛐蛐在歌唱,心静自然凉。

如今,那些曾在一起纳凉的老人们都走了,我和我的同伴们也已经步入老年。夜晚的星星还是那么明亮,月亮还是有缺有圆,只是看不见聚在一起纳凉的人群了。每到晚上,我们就一头钻进空调房里,紧盯着手机,再也看不见打谷场上躬身洒水的老父亲的身影,母亲的那把旧蒲扇,也早已飞出了农家小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