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白海燕:人情温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冬林从北京放假回来,给我们几个文友各送了一本书。我手头正翻的张莉的《持微火者》,就是她送的——张莉也是她在北师大读研的导师。 

书欢喜,这份情意更欢喜。 

一抬头,看见壁橱上打开的一把紫色折扇,那也是冬林一次出门回来所赠。她就是这样有温度的人。 

很庆幸,一直能与有温度者同行。 

上次下班回来收到一份快递,打开是一个萌萌的绿色抱枕。可我自己没下单啊,很奇怪。看发货地址是上海,于是怀疑是上海打工的发小所为。电话过去,果然。原来,她觉得我坐床上看书写东西,对颈椎不好,有个抱枕靠靠,会舒服得多。难为她想得这么周到。还没靠,心已暖到。 

请客吃饭,邀了范同学。结果她也带了两瓶酒,怕不够喝。末了,都没打开的机会,偏让我拿回去。你说,这叫什么事?她就这么多情! 

也是在范同学身上发生的事,我曾多次和人说起:在师范校园的一个晚自习,她忽然塞来一袋蛋糕与一张字条。并示意我回寝室看。当我在走廊的灯下展读字条,一下子热泪盈眶,原来是祝福我的生日,我自己都忘了的生日——那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吃生日蛋糕。 

一份情,一辈子。那个春夜的暖足以穿透以后很多岁月里的寒。 

而我又怎么能忘记一张五元纸币里的情意呢?说来也是师范时的事了。那年父亲去世,我的家庭很被周遭同情。家乡初中的一个女生写信来安慰我,在信中还夹了一张五元纸币,并用别名“小雨滴”落款了那封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五元,也是这女生积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吧。 

后来,巧的是我们也成了师生,但也形同姐妹,因为我只稍长她几岁。 

我生命里,也从此记取了她这滴充满暖色的雨。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王羲之的《奉橘帖》。寥寥十二个字,充满艺术的美感,也饱含人情的温度。 

霜降之前的某日,王羲之想念友人了,刚好园中橘子将熟,便给友人送上了三百枚。还附上亲笔短札: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想想,王羲之的这个朋友何其幸运。但抛开那幅绝世的书法,就我们所感受到的人情暖意来说,我以为,我也不输于他。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