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文苑 »

金萍:那些小欢喜都到哪里去了?

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 

老公从老巢那边带了一些小物件。是我让他把过去买的一些小东西带过来,一些陶瓷茶具、小玉件等零碎,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是每每看着就欢喜。 

30啷当岁的时候,很有生活的热情,感兴趣的东西也多。当然不是购物,我是连商场的门都懒进的,除了喝茶和玩儿,我喜欢像个观光客一样,去“看”这个世界,去欣赏,而不是去“拥有”它。不过我喜欢工艺品,出去旅游一定会带些小工艺品回来,送亲友或放橱窗里,没有空手过。 

有一阵子,在一家文化单位里打工,同事带了些小饰品到办公室,红玛瑙、水晶、宝石的项链等。他是学矿业出身,用专业仪器测过绝对是真货且无辐射,颜色也好看,于是就买了些给妈妈戴。妈妈很是喜欢。将我送的珍珠、水晶、红宝石项链等翻在红色外衣外面,站在自家阳台上照相,那舒心的笑容我至今难忘。 

我喜欢的装饰品是手链,腕上嘀里当啷戴一大堆,衬着我花里胡哨的民族风衣装,好像少数民族姐妹的节日行头。一直不喜欢黄金。结婚的时候,在老公再三劝说下才买了一只镂金戒指。很不以为然,勉强买了,极少戴。特别怕那黄灿灿的俗!倒是有条铂金的细细的项链儿,因为晶莹的色泽而喜欢。戴着戴着就丢了,也不觉得多可惜。 

喜欢的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清风明月,芦花,蒲草,蓼花,青藤,美美的庄稼,所有的树,一切生长着的枝和叶,以及哪怕是枯萎了的树叶和花朵。 

秋天,凋零的树叶纷纷落下,在雨水中越发红艳可人,它们被我一一拾起,摊晾在阳台上,满足地欣赏着。前些日,看旷野里紫藤上的种荚好看,摘来几只,放在自家陶瓷碗里,根根儿像极了放大的手指,茸茸的鹿皮样质感,当艺术品赏,就好像把大自然的温柔温暖,一股脑兜回了家。 

过了多日,偶听到有啪啪的脆响,什么东西掉落地上轱辘有声,四顾却遍寻不着。来自何方的诡异之声呢?终于,一日夜晚,静极,又劈啪一声,滚落地上的扁圆物体被发现,原是自藤条种荚开裂而来。方醒悟,是种子自然成熟了。不禁欣喜,采来时尚是初秋,扁扁的种子尚在母腹孕育,若待成熟时再采摘,应该是圆鼓鼓如豌豆样吧?花纹如鹅卵石,也是鹿皮一样的色系,真很难得见的美。若编织成菩提子的手链,也是极美的。 

大自然太慷慨,万物都那么美,且是免费的,该如何感恩呢? 

日常里,时时捡拾些小快乐,哪怕只有芝麻粒大小,也会给你带来真实的欢喜吧?何不作为保留节目常常为之呢? 

二 

这两年,宅的本领见长。除了散步,基本上与人都是虚拟接触,好像朋友们也都适应了空中对话,预约几年都见不上面的老友真不是一个两个。有同志连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是悄悄地操办,也非常能理解。 

记忆中,最好的年华当属上世纪80年代吧,那时年轻,只是觉得兴奋、激动,每天都有新思想、新思潮灌进脑中,应接不暇。人与时代一样,似乎都是青春勃发的样子,日子绚烂瑰丽,又满怀希冀,仿佛每个个体都是新生的(重生的),人人散发热气腾腾的朝气,生机勃勃,觉得有希望,觉得未来有一万种可能。 

人到中年,亦很有生活热情,可以为了看花看树看蓝天映在水面坐公交车,晃荡40多分钟到大蜀山脚下,一个人冒充去了遥远的远方过那“诗意的”生活,那里有一个叫“梦园”的小区住着好友,被我当成“郊游”后的栖息地去蹭吃喝;或者下班后累得要死要活挤一个小时公交到新建成的合肥大剧院看演出。那时候这边儿还是荒郊野地般,没有什么人住也没开通几路公交,似乎只有一个129路到市里。我家那边儿还要倒车才行,黑漆漆的夜走出剧院,叫车都没得叫,干等着公交慢腾腾半天不来一辆。周围是一派农村般静寂,虽然已有高楼耸立,大多窗口黑乎乎的没有几家住户。后来附近万达开建后,灯火迷离霓虹闪耀才有那么点人气儿,让夜晚等车的人不至于太恐惧。我一般都是黄昏来晚上回的,本来就路痴,这样跑了好几年都还迷路,直到多年后住过来,白天徒步丈量了周围几公里范围的土地,方大致知道了路况和家的方位。当然主要还是以著名建筑物为地标,看到“万达”的红色灯标或市政府环形办公楼,心里才有底——这个方向没错,总能到家的。 

那时热爱文化的朋友不少,合肥不大,不争不抢不疾不徐像个温润的小家碧玉,人们爱看书,也懂得休闲和享受,精神的和物质的,颇有小富即安的满足感。现在想来,似乎是相当不错的生活。彼时,但凡有个像样的活动,崇尚诗意和浪漫的小资和老牌正统文化工作者,几乎所有文青墨客都倾巢出动,因此常常在小资集散地和文化场所碰到老朋友,幸运地蹭到朋友的顺风车。朋友那时也是忙里偷闲的多,有时老朋友几乎一月几聚,个个都有说不完的话,当然也有拍不完的照,两小时闹下来,脸颊都笑酸了。有时活动过于丰富,下午徜徉于科学岛的清凉树荫下,路边吃碗牛肉面,晚上赶去大剧院看一场白先勇先生编剧的《牡丹亭》,真是被舞台上美轮美奂的场景迷掉了魂儿, 

除了歌剧话剧舞剧和新年音乐会,各类文化活动也是积极参与,怎么就那么大劲儿?记得有一年合肥台的《绿都之春》音乐会,请了上海芭蕾舞团来,好几场经典片段,真正顶级水平,台下台上互动热烈、高度默契,极其享受的一夜。回去兴奋地跟老公说,演出太好了,第二天还有一场演出,切莫错过。那天晚上演员们也很兴奋,他们一定感受到了合肥人的热情和对文化的渴求、欣赏能力与高素质,连连返场,台下掌声经久不息,演员和观众的心心相通,令人感动。 

这样的激情岁月持续了好多年,再后来,也许是年岁渐增激情不再,各人生活都有了自己的轨道,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生活的模样也变得让人迷惑难猜。再再后来,经过这几年,大家都习惯了独自承受,悲欢不同,也是相同的。 

前晚,有老友在群里吆喝:谁去看戏,我这边有三张票。 

要照以前,我跑得比兔子还快。何况还是我感兴趣的表现泾县宣纸制作的皖南花鼓戏,但是……还是不去了,天太冷路又远。 

其实,是惰性太大,还是激情消弭很难重燃生活的热情呢? 

曾经干什么都欢天喜地,生活中有丁点大小欢喜就灿烂如花的我,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是恬淡了,从容了,还是更加虚无了? 

天冷,码字取暖。庸常人生,也是值得记录的。日子,并不都是欢欣鼓舞的,平淡是真。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