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爱国将领孙立人的故居在合肥市庐江县金牛山南,即现在的金牛中学(后文统称“金牛孙氏”)。如今,金牛中学校园内保留着原来的11间房屋,挂牌为“孙立人抗日纪念馆”。2012年7月,孙立人故居成功晋升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南街,也有一处“孙立人纪念馆”,三进四厢,陈列着关于孙立人祖父曾经在三河发迹的历史物件,以及记录孙立人英雄事迹的文图。从外表看,庐江金牛的“孙立人抗日纪念馆”和三河镇的“孙立人纪念馆”有些雷同,但实地参观两处纪念馆之后便会发现,金牛“孙立人抗日纪念馆”,是以孙立人故居为主题,毕竟孙立人出生在那里,结婚成家也在那里。而三河南街,只是孙立人童年时期曾经短暂生活过的地方。
其实,金牛孙氏发展的足迹远远不止于三河、金牛,现今的合庐新城曾经也有金牛孙氏生活、发展的历史足迹。
金牛中学孙立人抗日纪念馆
皇姑圩
上溯到清代道光年间,金牛孙氏曾经居住于舒城,因在三河经营粮、油、布匹、木材等发迹。清同治三年(1864年),金牛孙氏五世孙孙熙泽带着儿子孙立,和弟弟孙明诗一起,跟随父亲孙炳炎从三河镇举家迁往庐江金牛山南定居,建成了好几进上百间的砖墙瓦房,连同水沟院墙组成孙家庄园,成为方圆百里无人不知的“孙家香堂”,此即当地有名的金牛孙氏。孙熙泽的小儿子孙立人即出生于此地。
就在金牛孙氏祖父于三河发展的鼎盛时期,孙家出了一个孙观。百度搜索的结果为:孙观(?-1889年),字国宾,号省斋,安徽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任广东按察使,次年署广东布政使(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从二品),同治十年(1871年)任直隶布政使。
孙观有一个二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孙观与清宫中的很多官员多有来往,尤其与皇后交往甚密。不久,皇后认孙二小姐做了干女儿,并赐镶嵌宝石皇姑帽一顶。此后,清宫中都称孙二小姐为“皇姑小姐”。是年,孙观告老还乡,回到三河定居。皇后溺爱孙二小姐,在庐州府合肥县三河东南七里的圩区购买了千亩圩田,赐予孙二小姐,作为日后出嫁的陪嫁,皇姑圩也因此得名。
1924年,孙立人与首任妻子龚夕涛在老家完婚。1932年孙立人父亲孙熙泽病逝于金牛山老屋,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税警四团团长的孙立人接到噩耗,回到了金牛山南,主持了父亲的丧事。孙熙泽在金牛“孙家香堂”病逝以后,孙家由孙熙泽弟弟孙明诗(人称“孙小老爷”)掌管,仍然经营着庐江县施丰村皇姑圩二百石(一千亩)的圩田。孙家曾经在大皇姑圩的月埂上挑土,垒了一顶皇姑帽,以作圩标。
金牛距离皇姑圩二十多里远,皇姑圩的二百石圩田几乎每年都有佃户变动,每年收租,每年都得防汛抢险,都得安排挑圩,事务很多,雇佣人员的开销也大。日久天长,从金牛到皇姑圩,再从皇姑圩到金牛,人员来回跑,耽误时间,而且来回跑的人员十分疲劳。不久,孙小老爷花钱在施婆寺老街的东边买了朱姓靠近圩埂的埂滩,建成了粮食仓库。后来,又买了朱姓靠近埂滩的一石三斗(7.5亩)高台田亩,取高台田的土到埂滩上加宽地基。然后用驳船从散兵装运青石,在地基上大兴土木,建青砖小瓦房百余间,大门朝东,使之成为“孙家香堂下院”。
一石三斗高台田挖了丈余深,高台田变成了孙家塘,正好成为“孙家香堂下院”南边的护城河。为了长久地经营上辈传下来的皇姑圩圩田,孙小老爷索性到施婆寺老街“孙家香堂下院”定居。孙小老爷是一个慈善之人,经常施粥施饭救助乡民,稻谷晒在场基上的时候,别人家的鸡去吃稻谷,孙小老爷都不去赶,干脆让它吃个饱。
金牛孙氏连续几代都与庐江矾山卢姓联姻,孙立人的妹妹(都称“三姑奶奶”)就嫁给了矾山卢府,孙小老爷的儿子孙德裕(名美恒)则娶卢家闺秀卢美林为妻。
皇姑圩田园
孙家牌坊
常言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孙美恒是一个纨绔子弟,成年累月贪图享受,花天酒地,经常到三河兰花院包夜。相传,孙美恒曾经在三河兰花院包过“三宫六院”,做过七天七夜的“皇帝”。孙小老爷去世以后,孙美恒改“孙家香堂下院”门向朝南。改了门向以后,那些迷信风水的人都说:“门向一改,‘孙家香堂下院’成了张笼地。因为张笼没塞住屁股,任由流淌,因而导致家败。”
不管怎么说,金牛孙氏落户施婆寺老街,是一件好事。施婆寺老街自从有了“孙家香堂下院”,街市规模得到拓展,当时称作“小合肥”。抗战胜利以后,孙美恒的家道走向了低谷,不仅卖掉了大小皇姑圩的大部分圩田,而且卖掉了施婆寺老街上“孙家香堂下院”房屋,就连原先盖屋下基脚的青石条也卖给了三河,用以铺设街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孙美恒家的皇姑圩圩田已经不足百亩。后来,那不足百亩圩田也由政府分给了当地群众。
孙美恒和卢美林育有一男三女,三个女儿都嫁在施婆寺当地,儿子孙新照后来也成了家。如今,施婆寺老街的孙家塘还在。吴姓、周姓、汤姓等户在“孙家香堂下院”的遗址上住了多年。直至2021年秋天,因合庐新城建设需要,“孙家香堂下院”遗址上的房屋全部拆迁。金牛孙氏在施婆寺老街昔日的繁华,变成历史长河中越流越远的记忆。
2011年,我在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政府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为了编写《古往今来看同大》专辑,我多次深入同大镇21个村,搜索同大镇相关村的地名源流,其中,“牌坊郢”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牌坊郢位于魏荡村西南,坐落在清水河北岸,距离清水河桥一公里,现属魏荡村九组。村内的那口池塘叫“孙家大塘”,远处田野的圩田有“孙家一石二”“孙家大八斗”。为什么牌坊郢与“孙家”有联系呢?我们找到了当地八十多岁的沈克定老人,追寻牌坊郢与金牛“孙家”的关系。
“我们这个村之所以叫牌坊郢,是因为原先有一座孙氏牌坊。孙氏牌坊是为金牛孙氏某女而建的一座‘贞节牌坊’,建于清代。”沈克定老人一边回忆一边向我们介绍说:“1954年8月某日黄昏,一场龙卷风,刮倒了牌坊。牌坊倒塌时的响声很大,周边住户都有震感。现今,牌坊的那些大青石有的搭了池塘的水埠子,有的还躺在圩埂下的竹园里呢。”
从魏荡村返回后,我马不停蹄地寻找关于孙家牌坊的线索,结果,都很失望。几年以后,在《合肥南乡名人轶事》这本书中发现了关于金牛孙家牌坊的叙述——
清同治十年(1871年),金牛孙氏叔祖父孙观官居直隶布政使,其二女儿长得漂亮,家乡都称其孙二小姐。由于孙二小姐文采出众,还会描花绣朵,深受皇后的喜爱。不久,被皇后认作干女儿,朝野称之“皇姑小姐”,孙二小姐十八芳龄过后,由皇后指婚,嫁给庐州南赵家坝、被敕封“瑚敦巴图鲁”的镇守广东将军赵奕奎的儿子。无奈红颜薄命,孙二小姐未过门,“丈夫”因病去世。而后,孙二小姐毅然“嫁”到了赵家。孙二小姐出嫁那天,抬嫁妆的队伍头到石头街,尾巴还未动,绵延十里,盛况空前。一路上的观者都唏嘘地说:“陪齐了。陪全了。”当时,一位讨饭的老奶奶说:“我看到现在,就是没看到痰盂,分明还缺一对痰盂。”孙家人一查,果然没有痰盂,于是立即到街上买回了一对痰盂。
其实,孙家的陪嫁远远不止这些,还在魏荡圩置水田四百亩、置水塘一口,作为陪嫁。后来,孙二小姐恪守妇道,独守空房。直到花甲之年,皇上恩准庐州府立牌坊一座,旌表其德。牌坊选址魏荡圩清水河北埂,原因有三:一是孙家当年在魏荡圩置有大宗田地,牌坊下面,即是孙家大塘;二是孙二小姐回娘家,此处是必经之路;三是此地当年为庐江至三河、合肥的大路,牌坊的下游就是清水河渡口。
沈克定老人说:“孙氏牌坊”的四个青石柱子高一丈二尺以上,雕有蟠龙盘柱花纹。牌坊正梁一边镌有“孝女昭日”,另一边镌有“淑女流芳”,美观庄重。关于孙二小姐卒于何年,无从考证。但合庐新城同大镇魏荡村的牌坊郢与孙家大塘依然存在,“孙家牌坊”则成为渐去渐远的记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