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吃玉米制作的一切美食,最简单的就是煮玉米,煮熟后的嫩玉米色泽浅黄,口感微甜,自己总也吃不够。
每到玉米上市季节,我常会买一些嫩的玉米棒,蒸、煮、煲汤或搓下玉米粒,放进冰箱冷冻存放,留作清炒、打汁、熬粥。
今年我的小小自留地里增加了五个新品种,玉米是其中的一种。
玉米种是用网购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目的,也不知能否发芽。玉米粒很给力,没几天便发出了小苗。玉米苗长势快,尤其在雨后,几乎能听到它们咔咔咔拔节长的声响。玉米开花分两次,最先是玉米上端开出有点像稻穗的长长的花穗子,那是雄花;大约半个月后,在茎叶间又冒出一根根玉米的雏形,它们头顶一束漂亮的玉米须闪亮登场,这就是雌花了。
初生的玉米须色彩鲜艳,有淡绿色、淡黄色、棕红色,光泽度极好,须质柔软。那天,我拍摄了一组玉米须的特写发在朋友圈,点赞留言呼呼的。
先生说,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不需要人工授粉,即顶端先开的穗花和玉米棒上的须花自行完成授粉。万物都有它们的生存方式,很是奇妙。
立秋后,眼看着这几棵玉米秆叶和棒子外皮逐渐变黄,干枯的叶秆随风沙沙作响。据说如果玉米棒膨胀饱满,就说明玉米成熟了。可到目前为止,园子里的几棵玉米棒身材瘦长,目测结成玉米粒的可能性不大。可不管怎样,季节到了,就该收获了。于是,我决定采收玉米,学着农人的样子,用手掰下玉米棒,然后再剥去棒子上一层层外衣,六根玉米只有两根颗粒较为饱满,其他的上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几粒玉米。这样的收成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从网上得知,作为高秆农作物的玉米,它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且要间隔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好地通风、透光,而自家在露台花盆种植的玉米是达不到如此条件的,它们只能和园子里的其他蔬果一样靠天收,也算是尽力了。
听说玉米须、叶煮水喝,具有清肝利胆、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根根细小的玉米须收集起来。其间,我还把一段玉米秆当作甘蔗咂吧了几口,里面的汁水没有从前吃过的嫩玉米茎甘甜多汁,毕竟结过玉米的茎秆已经老了。我又打下了一些玉米叶,剪成一节节的,晒干后作为自制饮品的原材料。自家的纯天然绿色食材,是舍不得一丁点浪费的。这些自制的健康茶饮带着淡淡玉米的香甜,口感很不错。
前些年,每次去先生的老家泗洪,返回时,亲友都要送一袋玉米粗粉,做玉米糊糊喝。玉米糊糊做法很简单,即把一勺玉米粉加水拌匀,倒入开水锅中,再将它们搅拌开,好喝又省事。我尤为喜欢那其间细微的颗粒感,软糯且有嚼劲。住在泗洪的那几日,玉米糊糊也是酒店必备的快餐粥,具有地方特色,我们总也喝不够。先生现在喜欢用玉米渣和大米一起煲饭,作为健康主食。
记得小时候粮站供应的口粮中,白面极少,玉米面是以主粮的身份走进千家万户的,没有如今这么金贵。我打小就爱吃黄金般的玉米饼或玉米窝窝头,香喷喷的,可哥姐们似乎并不爱吃。现在,我会常备一些玉米面,用电烙铛摊一张鸡蛋玉米饼,卷上自家园子里的生菜、香葱或鲜嫩的小菜椒,再抹上一层自制的辣椒油,一咬一大口,满口生津,不仅是味蕾上的超强享受,更是记忆中那遥远的乡味。
在我写此文的清晨,突然在种植红芋的盆土里发现了几棵小小玉米苗,它们应该是近来搓玉米时遗漏的玉米粒而发的新苗。我准备择一雨后,将它们统一移植到单独的花盆里生长,并期盼秋玉米能再有所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