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翻开陈晓卿的《吃着吃着就老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味道的平行世界。在陈晓卿的笔下,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次次情感的寄托,一段段时光的印记。他笔下的美食,不再是食物的简单堆砌,其中浸透着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他对摄影的执着,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美好瞬间的捕捉,对生命的敬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他一同漫步在街头巷尾,品尝着各地的特色美食。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北京的胡同里,与老北京大爷一起品尝着炸酱面,聊着天南海北的趣事;在四川的街头,与辣妹子一起吃着火锅,感受着那麻辣鲜香的味道;在江南的水乡,与渔夫一起品尝着新鲜的河鲜,享受着那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在陈晓卿的笔下,食物与人生紧密相连,相互映照。他通过食物这一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盛宴,有时候我们会品尝到美味佳肴,有时候我们也会吃到一些难以下咽的食物。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每一次的品尝经历,因为这些都是构成我们人生的重要部分。
在书中,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果腹,它们还背负着岁月的印记,承载着记忆的重量。那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萧县羊肉汤的烫伤,都成为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乡愁。正是这些琐碎的日常,构建了我们对乡愁的深层认知,也是我们味觉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晓卿在书中写道:“吃着吃着就老了,但那些美好的味道,却永远留在了心里。”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小时候,奶奶总是会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那时候的我,对食物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是好吃的,就会一扫而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离家求学、工作,与奶奶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每当我想起那些曾经的味道,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那些味道,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怀念,更是对奶奶的思念、对家的思念。在陈晓卿的书中,我也看到了这种情感的共鸣。他写道:“食物是有记忆的,它们会带着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回忆,一直陪伴着我们。”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开始理解到,吃不单是满足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回忆的载体,一种文化的延续。就如陈晓卿在书中提及的“保卫食欲,就是保卫我们的生活”。
《吃着吃着就老了》像是一张寻找味蕾家园的地图,它指引我走过记忆的小路,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最终在食物的温暖中重新找到了自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