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穿过小区,听到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我最近请了一位老师……”。行之不远,又见几个女人扎堆聊天,一个女人捶胸顿足地说:“我现在想明白了,放过ta也放过我自己。”
这真是典型的陪读小区里的景象,在我们这个陪读小区,原本毫不相关的人们也能心心相印。一句叹息,一个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停顿,就什么都懂了。不要以为“学霸”的家长和“学渣”的家长悲欢不能相通,总在榜首的“学霸”偶尔掉到十名之后,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失败的人。
陪读小区是一个情绪的海洋,很少有人能做到不管风动幡动我心不动。但是,我也得说,居住在这里的两三年,我的理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这当然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在这里,你不理性一点,就很难扛过漫漫岁月。
我以前是个比较感性的人,通俗地说,就是特别容易情绪化。情绪化是一个舒适区,并不是说,自己就有多舒适,动不动就着急上火的,也很难说有多开心。但舒适圈的本质不是开心,而是不用抵抗自己的本能。
比如说遇到点吓人的事,从容淡定是违背本能的。人的本能就是想放大恐惧,好像放大了,就足够重视了,重视了,就安全了。就像在灾难现场,无谓的挣扎并不一定能引来援救,只会浪费体力,但人们还是会这么做,用恐惧代替处理。
理性就是处理,是不嫌麻烦不避辛苦不怕失败地去面对,是不逃避。诚实说,如果可以逃避,谁又非得跟自己过不去呢?但是小事可以逃避,苟一下就过去了,大事就不行。陪读,就是遇上大事了。
小朋友初中时成绩虽然也不太稳定,但总是在中上游浮沉。上了高中,同学都是被中考筛过一遍的,本来就是中等成绩,一个不小心,分数就不太好看了。
我说一个不小心,不是很符合事实,事实是,这种不小心还挺常见。就像一个曾经苗条过的人,总觉得发胖不是自己的常态,无论是我,还是小朋友本人,都无法接受不被运气光顾的成绩。有许多次,看到考试结果,我的灵魂都会狠狠地震撼,我所以没有成为一个捶胸顿足的人,可能因为,我还保持着一些理性。
捶胸顿足当然是最轻松的,情绪肆意泛滥,完全没有抵抗。但然后呢,问题并没有被解决,情绪还会传导到孩子那里,白白地消耗他们。如今的孩子,哪个不比996更辛苦,做父母的帮不了他们什么,替他们承压是最起码的职责吧。
所以我稳稳神,告诉自己,这件事没有那么可怕。
首先,这次成绩和高考成绩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可以说关系不大。我娃初中三年,成绩像个抛物线,初一上学期一塌糊涂,下学期开始有起色,初二是他的巅峰,初三又急转直下。
那年中考,我娃考出他那一年最好成绩,比他初二时成绩要差,但比三次模考都好。如果他初二时,我看到那个不错的成绩觉得稳操胜券,或者初三时,我看到那一次比一次差的成绩心灰意冷,岂不是大可不必?
那次中考,我看到有的娃考出三年最好成绩,也有的娃考出三年最坏成绩。中产也许是稳定的,中等生那可是特别的不稳定,不要觉得好或差是真相,这种不稳定才是真相。
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人类从远古传承过来的本能就是喜欢相信预兆,要寻找出一切规律。像我这样的唯物的人,遇到搞不定的事,也会变得唯心。不能说有错,就是同时得明白,这所谓的规律也许只是内心的幻象。
然后,就算它和高考有关系那又怎样。这些年我见到很多优秀的人,都不是名校出身。也见过一些平平无奇的人,报出学校能吓你一跳。当然,名校出身的人,优秀概率确实更大一点,但只要有百分之十的概率,就说明这个事是有弹性的。
我们希望孩子考入名校,也不是指望他们成为人中龙凤,不过希望他们能够一劳永逸,活得稍稍轻松一点罢了。但是,考入名校就能够活得轻松吗?不是还要考研考公继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吗?这年头,干啥容易?
进入常规程序,在那个流水线上随波逐流听起来更安全。但是,也许,少有人走的路才能更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更多热情。就像我弟,就没啥学历,但是他开影楼做连锁搞培训,激情万丈,兴致勃勃,活得也很好。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我弟这样的也不是大多数,也许上不了好学校,就是会活得更难一点,你捶胸顿足也没用啊,不过是你的情绪在跳大神。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我们要学会接受。
我把这些想法跟娃说,本来也跌入坏情绪的深渊的娃表示同意,说就算结果难以预测,现在还是要搏一把,反正不搏白不搏。
不预测不期许同时也不盲目地认真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理性并不难做到,就看你更爱谁,如果你更爱那个弱小的狭隘的自我,就很容易情绪上头。如果你爱孩子,也爱更好的自己,理性就会成为自然选择。没想到几十年都活得随随便便的我,也被陪读给修正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