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考到江南成为了一名教师。小镇安逸,独居在一间老旧的教师宿舍里,不免觉得孤独。
有天走出校园的后门,穿过一条寥落的街巷,巷子尽头有一家书店。书店的招牌已破败不堪,倾颓的一角随风摇曳,似乎讲述着一段时光,时光里的风声雨声还未走远。走进书店,陈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下子就与过去撞了个满怀。
室内拥挤、幽暗,一道灰黄的光线从老旧的玻璃窗里射入,晕开一片狭窄的光亮。杂志和教辅资料杂乱地摆放在横七竖八的宽敞长凳上,使得空间更加逼仄。靠墙的书架高大陈旧,木格上斑驳着时光的印记。一本本名著经典整齐排列着,或许鲜有人光顾,书册发黄,包装完好,它们在时光的灰尘里呈现出半新不旧的尴尬。书种类繁多,甚至再版几次的书籍,在这间书店里还能寻得最初的版本。惊喜之余,挑上几本走到收银台。老板从高高的柜台里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打量着我和我手中的书,说出了一个非常便宜的价钱。
不经意间,我竟成了书店的常客。有时站在书架前翻阅,有时反复比对,再三权衡。书店老板会站在一边,谈起作者的风格和书中的故事,像在诉说自己的故友。自惭于自己的无知浅薄,终于理解了书中读不尽的意义。
站在书店前,我才发现这家书店处在闹市与僻静的分界线上。直行,是热闹的集市,车水马龙人声喧嚣;向右是一条幽静无人的巷子,一大簇金银花从泥墙上倾泻而下。对面的早点铺子人来人往,一家古老的钟表店与之隔街相望。书店的老板固守着旧时光,在出世与入世间来往,把书本中封存的秘密静静收藏,怎么不令人心生感慨呢。可以毫不在意地转弯,走进尘世的繁忙;也可以沉静下来,细数时光,这就是一家旧街巷里的书店,年复一年里存在的意义吧。
再后来,我离开了小镇,考到了城里。走进那些装修精巧,宽敞明亮的书店、图书馆,总使我想起小镇上的那家书店;想起迎着那团光晕走进书店,想起夜晚一个人坐在宿舍里,捧着一本书,听不远处的秋浦河水静静流淌。回忆翻江倒海,刻骨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