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生:上善之地

无为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不是河、沟、汊、涧,就是塘、坝、桥、渡,其地名与地理特质、人文性格乃至历史名人的故事相互交织、水汽淋漓,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化图景。老子说“上善若水”。无为就是一个充满水乡韵味的上善之地。 

从地理密码看,长江行至皖中,忽地折了个弯,似乎对无为情有独钟。巢湖也是慷慨大方,拐了一下胳膊、挺了一下肚皮,以至其境内河网密布,圩田纵横。最值得一提的是“河沟汊涧塘坝桥渡”这些与水密切相关的地名,折射出先民与水共生的智慧。早在宋代,“筑七十二圩以防水”的治水历史,让“无为”之名暗含顺水而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存哲学,揭示了“居善地、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内在机理。 

无为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处,既有楚地的果敢进取,又兼吴地的灵活务实。明清时期无为商人沿长江、运河开拓的商帮网络,正是这种“智巧而不失诚信”性格的体现。 

水是生命之源。无为人因时因地制宜,以水稻及荸荠、田藕、席草、鱼类、鹅鸭等农林土特产业,印证着“鱼米之乡”的千年传承。“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无为人深谙其道。无为人会吃,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无为板鸭”是最负盛名。无为人好客,莲藕、茭白、菱角、马蹄(荸荠)、茨菇、芡实、水芹、莼菜,“水中八仙”是无为餐桌上的珍馐美馔。 

以水为本,临水取景。蜀山镇境内的泊山洞风景区,是形成于2亿4千万年前的古老的石灰溶洞,全洞面积约4000平方米,游程长500余米,共有三层,分18大景区,86个景点,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顺泊山洞再往前10余公里的天井山森林公园,林海茫茫,山谷纵横,奇山、怪石、泉水、古刹、天然洞穴甚多,天井山因山顶有一口天井,终年不枯不溢,给人以几分神秘与传奇。西南方向最远端的牛埠镇竹丝湖,东临长江,西靠三公山,湖面1.6万余亩,水深平均约3米,是无为市境内唯一的天然淡水湖泊,其景仿佛一幅水墨画。相传那里曾有仙鹤飞舞,有一天一只仙鹤掉下一只羽毛,成了附近的“鹤毛乡”。 

老县城人对水的认识似乎更深一层。 

每当东方欲晓,习惯晨练的市民往往要在无城西门停一停,瞅瞅石板缝里渗出的潮湿苔藓,望望城门楼子上的砖纹划出的水波纹。老人们说,早年间城里有七十二道水巷,过街楼底下的石狮子,须发间还缠着去年的苇叶。如今虽只剩护城河静静卧着,可你听,柳条划开水面时,分明是渔鼓筒板的韵律。夜深人静时,侧身城南,三十里外的濡须坞,三国时水军在此鏖战的声音仿佛还能听到。战船沉了,铁戟锈了,河滩上却长出一片野芦苇。春汛时,江鸥掠过孙权筑的堤坝,翅膀尖扫过水面,惊醒了沉睡千年的艨艟。 

我对无为的水情有独钟,皆因位于城区西北隅的米公祠,这里记录了大书法家米芾“知无为军”期间的生活。米芾在此时,有个书房取名“宝晋斋”,里面藏有晋人墨宝,包括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中秋帖》以及谢安等名家真迹。斋前有“墨池”,因米芾日积月累研习书法、洗笔涤砚而得名。每次去米公祠,好像总能听到大书法家们笔走龙蛇的声音,感受到墨与水千丝万缕的自然天趣。 

与水亲密的无为,最妙的还是那些带“无”字的渡口——无渡。摆渡人解缆时总要笑:“说是无渡,我这船篙子都磨短了三寸。”江心洲的菜农担着青蒜上船,竹扁担咯吱响:“无即是有嘛,你看这江上没桥,不也过了百代人?”渡工躬身划出的桨声混着水声,把道家的机锋都揉碎了撒进浪花里。 

暮色四合,濡须河泛起粼粼金光。摆渡船收起最后一篙,船尾拖出的水痕像未干的墨迹。对岸炊烟升起来了,混着蒿草香的晚风掠过水面,把“无为”二字吹散成满天星斗,落在每道河湾、每处塘埂、每座以水为名的乡村里。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