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都必须立于土地之上。土地是人的根本。从土地中,生长出村庄,住房,树木,炊烟,河流,人与各种动物,土地涵盖了一切,又以其广大、持久和沉默,包容和收纳一切。一代代人从土地上站起来,一代代人又向着土地倒下去。对于土地的情感——纠缠,模糊,复杂,浓厚,又矛盾,叛逆,痛苦和难以自禁。
青年作家段雷的《丑弟》,就是一部写土地,写土地上生长的人,写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血肉相连、互相依存又互相伤害的长篇小说。段雷出手不凡,让人怀疑,直至刮目相看。早些年,段雷写诗。后来,写小说。然后就是这么一部洋洋二十万字的长篇。其人物之丰富,乡土民俗描写之细腻,故事情节之复杂,人物个性之鲜明,都说明了:这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处女作,但已相当成熟。作者在自序中说一年读了近两百本书,这部长篇中,显然能看出读书的痕迹。一些名著的影响,隐约可见。特别是一些重点过渡段,和故事的起承转合之处,都能感觉到作者对经典的致敬与学习。
这是一个作家成功的必由之路。段雷以《丑弟》来证实并实践了这点。小说相当能感知作者叙述的能力与精致。对于很多人物的塑造,他并没有铁板一块,一写到底;而是雪泥鸿爪,处处留痕。看似不经意,却用心良苦。整个小说乍读,以为是以蔡叔华的视角来建构了整个故事,但再细读,却发现是多重视角,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曾是故事的经历者、参与者,甚至是站在故事外的评判者。这种多角度、多侧面、多线索的叙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个挑战。可喜的是,段雷基本驾驭了这种写法,并且,融合了自己的诸多感慨,使这部长篇在可读性较强的故事之外,又增强了反思的力量。
土地悲悯,但土地上的人,是坚韧的。一代代人悲悯而坚韧地生存、生活着。段雷的小说,将生存生活在土地上的三代人的命运,绾结起来,从而,构成了一幅当代农村气息浓厚的长卷。小说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对风俗风情的描写,这就让我们不仅仅读到了土地和土地上人的命运,还深切地感知到了土地与人的细枝末节,毛细血管,并且,触及到了土地与人周边的万事万物。小说营造了一种毛茸茸的水粉般的温暖,虽然整个小说的腔调,依然是冷峻的木刻。
当然,《丑弟》也还有不足。比如叙述的内在逻辑性问题、众多人物关系的处理问题,包括语言的更加精准到位问题。但是,这毕竟一个相当良好的开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