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四月初七,一位叫石长信的安徽人向清廷上奏《奏为铁路亟宜明定干路枝路办法》。他上书几天之后,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推动之下,清廷颁布了“干路国有”令,宣布收回各主要铁路干线,由国家承办。
石长信在奏折里指出:在一个艰难的时期,人民生计困难,商务衰退,军事、实业、财政、民生都要受到交通的影响。提出当务之急是边防需要,“若国家不尽快将东西南北的主干铁路次第兴筑,那么,一旦强邻四逼,就会出现无所措手的情况,人民不足责,其如大局何?”所以石长信提出,在一个幅员辽阔、风土民情各异的国家,只有通过铁路的联络贯通,才能进行行政统一。只有铁路国有,才能推动其他事业的发展。
“铁路国有”政策出台,激起了鄂、湘、粤、川等地绅民强烈反对,兴起了保路运动,导致清朝的灭亡。这是清廷和石长信、盛宣怀等铁路国有政策的直接策划者们意想不到的。
就在石长信上奏的第二年(1912年10月),孙中山发表了《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从时代发展与世代更替而言,孙中山和石长信是对立人物,但在铁路重要性、铁路国有、引进外资等认知方面,却有非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孙中山的思考和论证,带有对石长信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石长信(1854~1918),字恂如,号厚庵,别号鱼吉,宿松县五里乡万元墩石家新屋人。石长信光绪二十一年(1895)登进士,同年授翰林院庶吉士,是宿松县继朱书、石葆元之后,第三位进入翰林院的英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登第入庶期满,被光绪帝引见,钦取一等第四名,授职翰林院检讨。不久担任国史馆协修,后晋级纂修兼任编书处协修。光绪三十四年,石长信再次得到光绪的召见,并向光绪陈述了自己的为政之见,获得光绪“平日章奏均中时弊”的褒奖。
石长信著述颇丰,包括《谏垣疏存》《广业堂杂著》《国史馆五臣列传稿》等等。《谏垣疏存》汇编了石长信任翰林掌台谏晋阶给事中时的封章奏事之作。奏章中有《请立分科大学博士》一折,提出了致力培养专门实用人才,把进士改为博士,不再沿用原来的学习科目等建议。他的这一教育改革举张立足强基固本,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时代价值。
清朝覆灭后石长信屏居安庆排山,以翰墨诗卷自娱,薇蕨终养天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