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金:水都春醒

威尼斯的衰落是众所周知的。每年有三千多万游客涌入这座常住人口不足五万的城市,原住民不断外迁,空置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和纪念品店。但奇怪的是,它依然保持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生命力。或许是因为那些历经数百年的石头本身就有着记忆,或许是因为涨潮时漫入街道的海水不断冲刷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一位长年生活在威尼斯的福建籍女士是我们前往电影岛的向导。威尼斯电影岛即利多岛,193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总部设在岛上,利多岛开始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重要舞台。

她向我们介绍威尼斯电影档案馆,那里收藏着无数以威尼斯为背景的胶片,从维斯康蒂的《威尼斯之死》到更现代的《天才雷普利》。电影里的威尼斯永远不会消失,就像《魂断威尼斯》里美少年塔齐奥的形象,已经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了。她突然转向我,“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文化保存?”

我想起横店影视城那些按比例复制的故宫和圆明园,想起贾樟柯电影里那些正在消失的山西小城,想起侯孝贤镜头下台北的市井气息。最后我只能这样回答:我们正在学习,学习如何不把记忆变成标本。

入夜后,我独自漫步在威尼斯的小巷中。月光下的城市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水声提醒着这座城市的本质。转过一个拐角,我忽然听见一阵歌声,是几个当地年轻人坐在台阶上,弹着吉他唱着一首古老的威尼斯民谣。他们的声音并不专业,却透着真挚的情感。这让我想起成都那些酒吧里“民谣歌手”的表演,他们背着吉他,唱着精心设计过的“沧桑”,台下观众则忙着拍照发朋友圈。

威尼斯的年轻人唱完歌,笑着互相击掌,然后各自散去。没有人拍照,没有人直播,这一刻只存在于在场者的记忆中,就像涨潮时漫入街道的海水,天亮前就会退去。

回国的飞机上,“威尼斯正在下沉,但每下沉一寸,它就更加成为威尼斯。”这句话萦绕在我耳畔。飞机开始下降,透过云层,我已经能看见故乡的土地。但此刻,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威尼斯春日的阳光里。威尼斯,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给我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也让我对旅行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