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后,都会有许多考生的父母情绪不稳定,或焦虑、失落,或高兴、得意。近日,有个家长对他的儿子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非常满意。大家随即夸奖、祝贺,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什么“充闾之庆”……
“充闾”,光大门庭的意思。《幼学琼林》说:“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宁馨英物,皆是羡人之儿;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意思是说,儿子能光大门庭,叫做“充闾”;儿子能胜过父亲,叫做“跨灶”。“宁馨”“英物”都是用来称羡别人的儿子超凡脱俗;“国器”“掌珠”都是用来赞美别人的儿子才能卓著极受钟爱。
《幼学琼林》是明末的书,而“充闾”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曹魏豫州刺史贾逵老年得子,特别高兴,感觉喜气充满了整个屋子,以及里巷,于是给儿子取名贾充,字公闾。贾充长大后,表现不凡,最后被封为鲁郡公。故而“充闾之庆”得到了历史的验证,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来作为贺词。
在宋代诗词中,屡屡出现“充闾”二字。范仲淹《送江南运使张傅度支》诗:“于公已积充闾庆,萧相还施富国才。”苏轼《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诗:“郁葱佳气夜充闾,始见徐卿第二雏。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麞书。”……
宋代重视儿童教育,可由于其目的与成年书生一样是为了博取功名,结果害苦了一些孩子。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宋朝元丰末年(1085年)饶州神童朱天锡,得到了一个官位,许多父母羡慕中也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神童”,从他们五六岁时就开始教念“五经”。有户人家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竟然让他坐在竹篮里吊到树梢上,以此断绝他与外界的接触。别人家也开始效仿。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小说《树上的男爵》中,写一位名叫柯希莫的少年为了逃离成人世界,选择待在树上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中国宋代“树上的宝宝们”却是为了服从家长“望子成龙”的意志,通过苦读赶在成年前参加“童子试”。一批又一批孩子被圈禁起来,苦读经书,制造“神童”之神话。
不过,也有例外。明代大臣何乔新从小就特别聪明,不同于填鸭式教育打造的“神童”,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十一岁时读陈子桱的《通鉴续编》,有人问他:“此书比起《纲目》在取材和对人物评价上有什么不同?”何乔新回答:“吕文焕向元朝投降而不写叛变,张世杰投海殉国不说是死节,曹彬、包拯之死不写其官职,而记述伏羲、轩辕多采怪诞,似乎不恰当。”这就非常了不起了。后来,何乔新考上进士、从政几十年,《明史》称其“性廉介”。像何乔新这样的“神童”,才算真正的“充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