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1925年的东吴大学安徽同乡会

今年5月21日,是赵朴初逝世25周年,也是东吴大学安徽同乡会成立100周年。两个不同凡响的周年纪念日,不禁让我想起百年前,两位皖籍师生苏雪林(1897-1999)与赵朴初(1907-2000年)在姑苏城东吴大学交集的往事。拂去岁月的风尘,回眸一个世纪前,一批热情澎湃的青年学子,为故乡安徽的民众与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同乡会成立时会员们集体留影(前排左二苏雪林,右一赵朴初)。

1925年夏,苏雪林结束四年留法生涯回国。是年冬,经金陵大学教授陈鍾凡先生的介绍,苏雪林来到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就任中文部主任,同时在东吴大学国文系教授每周四个钟点的“诗词选读”。一年后她辞去景海女师职务,正式就聘东吴大学。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的前身)为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于1900年创办,是当时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建校比上海圣约翰、北京燕京大学还早,故吸引了许多渴望新知的有为青年前来报考。皖籍太湖青年俊彦赵朴初,于1925年以优异成绩由东吴大学附中考取该校国文系,同年休宁籍的孙起孟也考取东吴政治系,与赵朴初成了非常要好的同学。苏雪林“诗词选读”课堂上,有一位字写得特别好、听课又认真的学生——他就是赵朴初。

东吴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校园里各院系的同乡会、艺术社、文学社很多。早在1922年东吴就成立过安徽同乡会,后来因会长组织不力,活动少等诸多原因,名存实亡。1925年冬,合肥籍刘荔生联络了赵朴初,商议恢复安徽同乡会,共同起草了同乡会章程,还分别去拜访了国文系前清贡士、声望极高的教授薛灌英(天长人)先生及深受学生崇拜、留学归来的苏雪林先生,恳请二位先生担任安徽同乡会顾问,两位先生欣然应允。经同乡会全体成员推举刘荔生任安徽同乡会会长,赵朴初为副会长,干事为李家卣、刘重荫,司库为吴诗铭(即管财务的会计)。为庆贺东吴大学安徽同乡会成立,全体会员聚集于东吴大学校门,拍了一帧十分珍贵的纪念照片。

作为东吴大学安徽同乡会顾问的苏雪林,还留下一篇700字文采飞扬、情深意切《安徽同乡会述略》的文章,刊发于1925年“东吴大学廿五周年纪念会会刊《回溯》”。此文应为苏雪林早年的轶文(未见其作品集),十分难得百年后再现,对研究苏雪林及赵朴初早期的文学活动与交往,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现将全文附录如下,以飨读者。

苏雪林《安徽同乡会述略》:

东吴大学里的同乡会很多,而安徽同乡会的资格却比较的老一点。在一九二二年,读书于本校的皖籍人,已经有了同乡会的组织,会员约二十馀人,团结的精神极好,会务也很发达,后因种种关系,会竟无形解散了,真是可惜的事。

一九二五年冬季,同乡刘荔生、赵朴初君等发起重行组织同乡会,一切手续,均照旧章,于是这个久经停顿的同乡会,忽从灰烬之中重新放射熊熊烈焰。

同乡会的宗旨无非为联络乡谊,但在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目的。当这次同乡会成立时,主席刘君便宣言道:

“我们并不因聚集几个同乡在一处谈笑吃喝,便算达到同乡会的宗旨。我们实要假僭越偏团体,联络同乡的感情,并互相切磋磨砺,改去从前不良的习惯,增益我们的学问和道德。”

“总之,我们要藉这个同乡会,表现出吾们安徽人的精神,尤其在东吴大学里;表现出我们安徽人的精神。”

安徽的教育本来是不很发达的,近几年以来,屈处武人势力之下,解散学校,屠杀学生,视为常事。教育之被摧残,可谓达于极点了!安徽大学虽然已在筹备,但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局面里,成立不知何年。我们有志求高等知识的人,不得不负笈邻省,这就是本校皖籍人尚多的缘故。因为这个缘故,想到本校同乡会的成立,虽然可喜,然而回顾本省教育的凋敝黑暗,又觉可悲。

但是,扫除旧势力,是我们青年的责任。将来的成功与否,要看我们今日的工作如何?

安徽人的精神是坚毅不屈的,潜心学问,人人自造为有用之材,这就是我们今日精神的表现,学成归去,为三千万同胞造幸福,这就是我们精神的表现。

苏州东吴大学正门

苏雪林专为安徽同乡会写的这篇文章,虽然谈的是同乡会恢复成立缘由与宗旨,但表达却是她对青年学子殷殷期望,去为同胞造福。同时在文章中也抒发自己一腔报效桑梓的赤诚之心!文章结尾处,她勉励同学们要发扬“安徽人的精神”,何谓安徽人的精神,就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徽骆驼”精神——就是勇敢坚毅,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安徽同乡会的成立,标志着通过同乡会的组织来为家乡服务的理想。正如署名怀的慧皖籍学生在《东吴年刊》发文说:“自辛亥革命以来,那红亮的日光从未曾照在安徽境内,我们现在一面谋在校同乡的联络,一面谋求与母省联络;实行本会振民育德的标帜;吸满了能力,养足了精神,使我们成为辉煌灿烂的明星,照彻那黑暗的安徽世界!”足见,东吴大学安徽同乡会的成立,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苏雪林在东吴大学执教三年多时间,她除了与皖籍同学刘荔生、赵朴初等人密切交往外,对其他非皖籍而又热爱文学的同学也经常给与扶持与关注。比如,国文系的朱雯、王佐才、姚克、冒舒湮等,苏雪林积极而无私地支持并帮助他们成立“白华文学研究社”,亲自接洽印刷所,顺利在校内发行《白华》旬刊。受苏雪林帮助的这些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都成了国内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及作家。

1930年~1931年,苏雪林曾来安徽大学文学院执教,也经常为校内学生文艺刊物《塔铃》撰稿,她翻译的法国诗人雨果的长诗《海崖畔漫步》,就刊发于1931年5月《塔铃》半月刊第2号。同时她还动员外文系主任朱湘,也要给《塔铃》投稿,希望学生能把这份稚嫩的刊物办得更好。再如她在武汉大学,就出资为学生刘浪等筹办《我们的诗》这份校园刊物,并亲自撰写《我们的诗·发刊词》(1933年5月),此举使武大学生的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办得有声有色,吸引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学子。

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的苏雪林,一生出版了70余种著作。她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上辛苦了一辈子,培养了众多有用之材。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