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农业
建设高标准农田
报告原文: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400万亩以上。
解读: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安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发展规模高效和环保型养殖业,推行家禽业“规模养殖、集中屠等、冷链运输、水鲜上市”新模式。
以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示范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创建1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创建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5个,推动"主食厨房" 经营网点向社区、向农村延伸。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个,创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创建一批示范县、示范点。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深化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报告原文:今年集中力量抓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五项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解读: 完成自然村80万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完成20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设施建设。启动8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规划建设。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谋划一批加宽改造、路面硬化项目。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7万公里,新增通客车建制村70个,力争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40%以上。培训农村电商10万人次,培育经营主体5000个,新增省示范家庭农场300个,省示范农民合作社13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个。
推进农村水厂升级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关键词:教育
新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
报告原文: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全面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0个,学前三年毛入团率提高到86%。
解读:2011年以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县为单位实施第一期(2011-2013年)、第二期(2014-2016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7895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4.3%。
根据《安徽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我省将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充分考虑二孩政策实施、老城区改造和人口流动等因素,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皖北地区、大别山区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今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0 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6%。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幼托机构、着力解决好要动儿画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报告原文: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以上,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66人以上超大班额。
解读:今年,我省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县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完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五年规划任务,义务教育巩国率达94%以上。
我省今年还将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目前,我省已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的范围对象包括全省各县(市、区)域内公办中小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未来我省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职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我省将建立健全县(市、区)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的新机制,为校长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
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报告原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考、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解读: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分类推进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打造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安徽公安学院、安徽艺术学院筹建,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术学院筹建。
我省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家政、养老服务等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老年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统筹推进“两免一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