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乡农民工向土地要效益
讲述人:小岗村新致富带头人周党之
从打工的浙江余姚返回小岗村时,小岗人周党之已值中年。“说实话,在外面打了四年工,真是够了。”2008 年,正赶上金融危机,周党之决定离开沿海地区,回小岗。
如今还健在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齐聚“当年农家”。
返回家乡,没有发达城市的就业机会,周党之和其他几个返乡的村民一起商量,决定把打工挣的钱拿出来创业。“在浙江时发现当地种蔬菜很赚钱,我们就决定一起搞个蔬菜合作社。”
2015 年春天,6 个返乡农民工二次流转了30 多亩地,成立了创先蔬菜合作社,建起了6 个蔬菜大棚,开始种植西红柿、豆角、黄瓜等。最高峰时,合作社一共流转了165亩土地,建了6000 平方米的大棚,16 户村民加入,其中还包括四户贫困户。“2016 年效益最好,平均每户分到了8万多。”
不过,蔬菜合作社的运作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大家都没有蔬菜种植经验,于是周党之带着大家到山东寿光去学习,温室大棚的技术就是从那学来的。蔬菜种出来后,如何销售也让周党之摸索很久。“一开始是往合肥销,但量不大,距离又远,并不划算。”后来,周党之决定走就近路线,带着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到小岗村周边乡镇的超市去推销,没想到销路非常好,“因为我们的菜很新鲜,早上采摘下来,直接就送进周边的超市,一共有8 个超市和我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因为成绩突出,周党之成为小岗村十八位新致富带头人之一。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时,周党之作为致富带头人代表参加了农村改革座谈会。“总书记鼓励小岗人做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出效益。听了总书记一番话,我觉得作为现代农民一定要跟得上时代,有所创新。”2016 年,小岗村试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为合作社发放了10 万元家庭农场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有了贷款合作社发展动力更加充足。
科技让农民钱袋鼓起来
讲述人:安徽科技学院教授张从宇
今年4 月13 日,小岗村4300 亩高标准农田绿油油的一片。安徽科技学院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所长张从宇教授正在查看庄稼的长势。
作为扎根小岗多年的农业专家,张从宇对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如何提高农田的收益,是张从宇一直努力的方向。去年,张从宇团队在高标准农田中划出一块,开始试验“虾稻共养”。这种“种植套养殖”模式此前已经产出了“稻鸭共生软香米”,一斤可以卖到8 元。
不仅尝试新的种养模式,在管理上,张从宇团队搭建了物联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操作。”今年秋天,张从宇还打算在稻田试验“立体种养温室”模式,即在稻田上搭建五六层高的温室,下面养殖,上面种植蔬菜,通过营养液无土栽培。“通过物联网,既能监控温度、湿度、生长情况,还能投食喂料,非常精准。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稻田的收益,就可以进一步推广了。”
不仅有物联网,小岗村的农产品也将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互联网走出去。去年,小岗村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打造“互联网+大包干”乡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农民产品销售问题,将城市消费者与农户搭建直通平台,省去中间商环节,真正让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