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金融为创新护航
如今的江淮大地,科技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但是,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微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何让创新之火成燎原之势,我省开展了科技金融服务,为创新提供丰沃的土壤。
日前,合肥高新区举办了一场金融资本与中小微企业专场对接会,吸引200余家中小微企业到场。作为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肥高新区是全省科技企业集聚之地,因此,高新区也一直致力于举行融资对接活动,汇集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多方力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科技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合肥高新区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建设,已构筑起全周期、多层次的科技融资服务体系。该区设计了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政府增信类财政金融产品,如“青创资金”“创新贷”“政保贷”等,2017年扶持企业700余家,发放贷款17亿元。同时,合肥高新区发起设立投资基金、专项资金25只,总规模515.46元亿元,投资企业218家,投资金额约75.45亿元,直接支持企业成长。另外,该区还打造“中安创谷”基金生态圈,吸引近百家风投、创投机构,全区共聚集股权投资基金 150余只,资金规模突破1600亿元,纳入统计的近百只股权投资基金2017年投资项目109个,投资金额119亿元。
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两年来,江淮大地上创新蔚然成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新皖军”。不久前正式入驻合肥青网科技园的安徽惠民集团负责人谢龙告诉记者,来到国家级互联网产业园后,企业也将继续发扬“双创”精神,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最新科技,为社会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商机对接、人才流动、资金融通和项目转移。
按照《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我省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构建更多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省将创建众创空间300家,孵化器160家,在孵企业5000家,吸纳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
同时,到2020年,我省R&D投入占GDP比例将力争达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例达40%;高新技术企业数力争达5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5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5万件,PCT专利申请量达30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60亿元;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1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届时,我省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将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将成为转型发展根本驱动力量,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将更加健全。我省将率先在全国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新型省份,支撑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推进安徽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
闻雯 赵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