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
8月19日,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按《新安晚报》名称试刊。9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10月9日,出版试刊号。
1993年
1月1日,《新安晚报》正式创刊,对开4版,周三刊,邮发代号25-58,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份省级晚报。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本报创刊题辞“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办出新安晚报的特色”。
4月20日,刊发《三次“上书”总书记的普通农民》(作者:朱颖,曹显钰),该稿获1993年度安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4年
10月12日,首次公开提出“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办报宗旨。
11月25日,开办新闻传呼“蓝天台3638210转111”,对提供线索并被采纳见报者支付信息费。
1995年
11月,荣获1995年度全省优秀报纸奖。
12月,时任总编辑钱玉岁当选我省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1996年
棕榈滩事件
5月23日夜,合肥市刑警支队3位民警在棕榈滩美食娱乐城执行公务时遭围攻、殴打。本报次日在报眼位置报道了此事,并进行追踪报道,历时一个多月,引起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棕榈滩事件”成为当年本报影响最大的战役性报道。
11月25日,头版头条刊登《合肥太吵了!》一文,在全省媒体中独家推出“禁鸣”报道,至12月16日,先后刊发稿件20余篇,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对汽车噪音的普遍关注,促使合肥市酝酿出台了限制汽车鸣笛的规定。
1997年
7月12日,本报与省暨合肥市招办在合肥市体育馆联合举办高考填报志愿现场咨询活动,省内外120余所高校派员参加,近4000名读者进场咨询。
11月8日-11日,由省体委承办,新安晚报协办的新安晚报杯国际毽球邀请赛暨全国锦标赛在合肥市体育馆举行,来自德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24支队伍参赛。这也是安徽省首次举办这一国际性赛事。
1998年
1月3日,与省妇联儿童部联合推出“春蕾爱心热线”,每周刊登“春蕾”女童介绍,呼唤社会资助。2000年5月与2001年5月,本报又策划了《探访“春蕾”》《“春蕾”省城行》《“春蕾”家乡行》等系列公益活动,使“春蕾”女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春蕾行动”也成为本报最富爱心的社会公益活动。
7月1日,本报“新闻热线”开始全天候为读者服务,并不定期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听热线,解答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媒体与读者、政府与百姓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心桥。
11月8日,在合肥杏花公园举办首届大型读者日活动,共有7万余人参加,开创了安徽新闻界读者日活动的先河。
12月7日 曼谷亚运会开幕,新安晚报体育记者首次迈出国门,全程采访了本届赛事,开启了本报记者面向世界采访体育大赛的先河。
1999年
烛光行动
1月18日,在头版刊登《母亲的泪震撼副教授的心》一文,引发了轰动全省的“烛光行动”。当年和次年8月,本报相继策划了关于下岗职工子女和贫困大学生的系列报道,并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联手,推出了“烛光行动”大型社会公益活动,邀请了罗京、崔永元、方宏进、朱军、亚宁、韩乔生、黄健翔、程前、张越、张政、鞠萍等明星来合肥参加“国嘴明星足球赛”,并将募集的款项捐给下岗职工家庭和贫困大学生。
7月,本报与合肥光明影都、合肥钢琴文艺沙龙联合推出“未来之星”中小学生音乐会,为培养安徽未来音乐人才作出努力。在3年多时间里,“未来之星”共举办了50多场音乐会,成为安徽音乐界的著名品牌,成为中小学生音乐人才的重要舞台。2002年10月21日至25日,“未来之星”应邀赴韩国演出。
12月26日,本报迁入近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厅,启用国内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实现网上流水作业。
2000年
追踪“油耗子”
4月25日,推出“追踪‘油耗子’”系列报道,前后持续近一个月,引发了全省范围的油品市场大整顿。6月6日,省政府打假办、省工商局为此专门给本报发放奖金5000元,在全国开创了政府部门奖励新闻媒体的先河,也是政府部门对舆论监督的充分肯定。该组报道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5月16日,举办首届新安保龄球甲A联赛,并将其打造成安徽一项经典群众性体育赛事。当年共有104支队伍参赛,第二届和第三届参赛队伍分别增至300支和553支,全省赛区达13个,有力地推动了安徽保龄球球市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
9月悉尼奥运会开幕,新安晚报记者第一次现场采访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此后在雅典、北京、伦敦举办的奥运会上,都能见到本报记者的身影。
11月2日,推出“新安百花奖”。由读者评选最喜爱的报道、最喜爱的版面、最喜爱的公益活动、最喜爱的记者和编辑等,开全国新闻界之先河。之后,每年记者节前后都举办“新安百花奖”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