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
3月1日,首次推出《新闻曝光之后》栏目,回应读者期待,践行办报宗旨。此后,该栏目成为本报最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3月8日,首次推出《市民问政》专栏,搭建市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这两个栏目此后都获得了“安徽新闻名栏目”称号。
12月12日,推出“让合肥的东方亮起来”系列策划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开创了本报主旋律报道的新方式。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办的《宣传信息》专门刊登文章,介绍了该系列报道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
2002年
1月8日,与省艺术学校联合组建新安艺术团。1月18日,新安艺术团赴原解放军炮兵学院进行慰问演出,之后又分赴合肥卷烟厂、肥西县三河镇、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厂矿、农村进行慰问演出,成为我省第一个公益性演出团体。2002年10月至12月,新安艺术团开展“高雅艺术校园行”活动,赴省城7所高校进行文艺演出。
3月10日、11日,本报刊发了特派记者前往缅甸金三角采写的《探秘“金三角”》特别报道。
10月至11月,应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大使邀请,本报特派记者曹显钰前往当时处于战争状态的阿富汗采访。
2003年
3月5日刊登《春天我想栽棵树》一文,随后组织了到“新安家庭植树园”植树活动。本报新闻中心获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4月29日,《来自非典病房的日记》刊发。非典时期,本报记者深入医院病房,采访了多名医护人员并以日记形式刊登。
7月15日起,推出《安徽新形象感动中国》系列报道,让外界了解洪水背后的故事,重塑了外界对安徽的印象。该报道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二等奖。
2004年
2月1日推出《直面禽流感》报道。疫情发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了相关报道,受到读者广泛关注。
7月9日,《本报记者将闯“生命禁区”》刊发,随后,作为安徽首位前往可可西里的媒体人,本报记者闯入“生命禁区”。
2005年
3月1日,本报顺利实现“晚报早出”,出报时间从下午提前到当天早晨,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及时、新鲜。
4月,本报以《崛起》为主题推出80个版的特别报道,并组织10个城市的市长在合肥举行了“崛起市长论坛”。
10月12日 本报推出“神六飞天”号外。数万份报纸面市后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2006年
1月,本报与澳大利亚华厦传媒集团《华厦周报》共同推出“魅力安徽”专版,每周一期,目前已出版600多期。
本报获2005-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媒体100强。
2007年
3月,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MIH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以本报广告、发行及印务中心的经营性资产与南非MIH集团合作,共同组建中外合作公司。
5月7日,本报与省红十字会联合开展“博爱在江淮——阳光天使行动”,成立阳光天使救助基金,累计募集款物2100万元。
6月26日,报道高考漏统事件。安徽省2007年高考各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公布,文科分数线比预想的低10多分,本报当日刊发《文科分数线缘何大跳水》一文,就这一反常现象提出疑问。报道见报后,引起了教育部门重视。当晚,我省重新核分后发现,所有文科考生文综科目的一道题的成绩被漏统,当年文科分数线被重新划定。该稿获2007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2008年
1月,推出“雪战动天地”抗击冰雪系列报道,并向社会发出清扫积雪倡议。
4月1日推出16个版的《圣火》特刊,在奥运圣火在我省传递期间,派出多路记者进行全方位报道。
4月16日至18日,连续3天用近40个版的篇幅推出了大型纪实性主题策划报道《风云三十年》,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同时得到省委宣传部的高度赞扬,并被安徽人民出版社以《为什么是安徽——安徽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为名出版发行。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本报先后派出10多名记者前往震区采访,并在全省平面媒体中首先推出自己采写的抗震救灾报道。5月13日,本报与省红十字会在合肥联合举行“爱涌巴蜀,情动江淮”大型广场募捐活动,共募集爱心善款 1070万元。本报也向四川灾区捐款20多万元。5月23日,本报又推出32个版的特别报道《心手相连——安徽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纪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记录我省人民参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
9月16日,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安徽媒体首次引进境外资本的项目,也是全国首个经国家批准的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是通过引进全球第五大传媒集团——南非MIH传媒集团的雄厚资金共同组建的一家中外合作企业。
12月20日,新安晚报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十大晚报”品牌称号。
2009年
8月,推出“记者进社区”策划,进一步提高新安晚报品牌影响力,搞活社区版面。9月19日,时任总编辑丁传光、常务副总编辑赵锋、副总编辑李今枚、副总编辑方亚平带领总编室、时政财经部负责人及社区记者,在合肥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座谈,零距离倾听读者心声。
3月到10月,本报推出国庆60周年特别报道,联合全国30多个报网媒体推出《中国红:1949》,随后又推出“重走英雄路”“空中看安徽”等报道。
10月,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上海)峰会日前在上海闭幕。本报以前卫创新理念、中外合作模式和在本省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骄人业绩,与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荣获晚报类“2009中国报业创新奖”。
11月,由本报策划的“安徽11名教授给教育部长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及全国数百个媒体和网站相继转载报道,多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参与展开了一场有关教育政策的全国性大讨论,教育部对此“一直关注”,并给予了积极回应。
12月8日,成立呼叫中心,新安热线962000正式开通。
2010年
3月30日到4月2日,连续4天推出《皖江示范区元年纪事·大江唱皖》大型特刊,每期16版。这部鸿篇巨制分为“平沙落雁”“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十面埋伏”四大板块。特刊面世后,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反响,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好评。4月17日,“大江唱皖——新安晚报皖江城市带市长论坛”举行,皖江城市带的10位市长聚首合肥,就皖江崛起发出智慧声音。
9月9日,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正式上线。99度社区是本报为读者和网友重点打造的网上互动社区,是为安徽人提供生活资讯、娱乐、沟通和交易平台的主流网络社区。
11月22日,创办18年的新安晚报完成又一次历史性跨越。130多名编辑记者全部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iPhone4手机,新安晚报跨进了全媒体时代,安徽第一支全媒体新闻采编团队由此诞生。这意味着新安晚报新闻不仅是印在报纸上的文字和图片,还有记者通过移动互联网传回的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