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经过经开区金寨路与锦绣大道交口附近,我总情不自禁地睁大双眼,在高楼林立中搜索过去的肥西县新型建材厂(又叫桃花窑厂)。它是我走出校门后,第一次步入社会,走上打工之路的起点。中学毕业后,我当时心里就两个愿望,有一辆自行车和一份能跳出农门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苦苦寻觅,父亲想到了在县供电部门上班的表舅,在他的努力下,桃花窑厂以内部招工的形式,答应给表舅一个名额。
当时农村人要外出打工,还得必须从户籍所在的乡镇政府开据介绍信。镇上管公章的领导,审核了村里的证明后,来龙去脉问了大半天,介绍人是谁?可靠不可靠?那意思就是别盲目瞎跑,最后耽误农田上的活!
到了窑厂后,窑厂的负责人也一再叮嘱我,遇到工友打听,问到我是如何进入窑厂的,就一口咬定说是供电部门内部安排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就这个窑厂合同工名额背后,还有许多职工家属盯着呢!
刚到窑厂的那段时间,我见到窑厂的窑墩上用新鲜的红漆写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字样,油迹还没有完全干。几个在家种地的同学,听说我有班上了,从几十里外的家里跑到窑厂来看我,闲聊中流露出来的完全是羡慕的言辞。虽然我当时的工资待遇与正式工人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还是把这份工作当做宝贝似的。
2000年之前,有几次在乡下种地的妻子也想到窑厂来,毕竟打工比种地强,我依仗着与车间主任的关系,几次试探性地问他能否给我个合同工名额,他总是摇头说厂里不是他说了算,当不了这个家。我只好对老婆说安心种地吧,稍有闪失,田上庄稼耽误了,又找不到工作,让孩子们喝西北风啊?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转型,原来窑厂里的正式工也开始在窑厂以外的厂找工作了,渐渐窑厂也就剩下几个快要退休的老工人了。
是啊,合肥的发展开始日新月异了,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纷纷投资合肥,一大批国家级企业也争先恐后地涌进合肥。
2003年,我也重新给自己找了工作。忽然感到外面的世界明显大了,找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力资源和人才市场应运而生。
更没有料到的是,几年后,我在单位居然也管起了人事,专门负责给公司招录员工。一段时间,我也忽然感到负责人事工作比在一线的工人还累。有次,别人给我介绍了两名工人,我自费跑去找他们,请他们吃饭,还为他们跑学校,安排他们孩子就近上学。与同行闲谈,才知道有的公司规定,一名老员工带一名新员工进厂,奖励三百元早就成了制度,老板上门给员工拜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合肥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多,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在合肥打工的亲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