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退休医生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大皖新闻讯 4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退休医生闫怀士的电子邮箱,收到大洋彼岸《国际临床针灸杂志》社刊发论文的电子版。4月29日,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闫怀士获悉,这篇标题为《增氧透热灸治疗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观察》的论文,灵感来源于中医研发成果治疗肺结节的新进展。

闫怀士在进行艾灸实验研究。

中医讲究师道传承,闫怀士从事中医针灸工作的背后也是家传。闫怀士的父亲名叫闫长瀛,系原安徽省立医院针灸科主任,在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立医院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闫怀士1983年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双学历大学毕业后,就跟在父亲后面学习。

202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医针灸科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9年的闫怀士退休。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多个响当当的头衔。按理说,功成名就的闫怀士可以安心享受“儿孙绕膝”的退休生活了。

可是,有一件事情梗在心间,总是无法释怀。

闫怀士介绍,很多年来,中医针灸的艾灸器械,都是医生根据临床需要自己制作。

最近几年,为实现传统中医外治手段的艾灸与现代医疗体系的融合,国家药监局颁发文件将艾灸仪器归到“中医器械”里的灸疗设备类别,明确要求按二类医疗器管理。这样既延续了传统中医的实践价值,又赋予其现代医疗监管框架下的科学性和合规性,为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闫怀士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从业这么多年,艾灸器械都基本上是他根据经验自己手工制作。“在我手中,更新换代很快。”因为有时候,病人看到这个不错,就给要走了。

如今艾灸器械就要有编号进入标准化了,让闫怀士感慨万千。

“这也就是说,等到我的下一代,他们用的医疗器械包括医艾灸设备都要有医疗器械号了。而在退休前,我和父亲都没有用过有医疗器械号的医疗艾灸器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作为一个毕生从事的行业,闫怀士希望在艾灸器械上留下哪怕一点点自己专属的印记。

2022年,退休后的闫怀士就把大量精力投入关于针灸器械的研发中。

闫怀士介绍,他最先关注的其实是艾灸的姿势。传统艾灸背部时病人姿势有两个,一个是趴在床上叫俯卧式;还有仰面躺在床上叫仰卧式。这两个姿势都容易造成身体局部受到压迫,引发胸口憋闷、供血不畅,弊端显而易见。

闫怀士在体验“全背经穴艾灸椅”。

闫怀士就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研发出了全背经穴艾灸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1789877.5);经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界定为“第2类医疗器械”。随后,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查新”证实,这把艾灸椅为世界首创。

在这个基础上,闫怀士使用 “全背经穴艾灸椅”治疗肺结节取得很好的疗效。其间,合肥市一家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秦军主动要求对此批肺结节患者电话随访、询问艾灸效果,并统计、撰写了论文的前半部。闫怀士再结合与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的李京培教授合作开展艾灸的实验研究结果,完成了论文“补氧透热灸治疗肺结节的临床观察”。本月初,这篇论文发表在国外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上。

闫怀士在第二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

4月29日,闫怀士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今年3月,他们正式向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申报“医疗器械准字号”。目前已经通过检测验证,再经过临床验证以后就将进入临床实际应用。

让闫怀士欣慰的是,经过3年的努力,距离标注有“注册人闫怀士”的针灸器械真正进入临床应用,已经为时不远。一直梗在父子两代人心间的心结,即将被打开。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大鹏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