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当徽派建筑的典雅邂逅现代生活的烟火气,安徽乡村正在酝酿一场蜕变。5月26日,记者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安徽省乡村风貌保护和提升导则(征集意见稿)》(下称《导则》)公开征求意见,将于6月初结束。记者了解到,该文件为江淮大地的村落勾勒出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未来图景。
5月17日,岳西县莲云乡长生村,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道路、田园交相辉映。资料图
破题:安徽乡村要有“个性美”
安徽乡村,自古便是山水人文交织的画卷。皖南的徽派古宅、皖北的平原村落、沿江的水乡风情……尽管如此,在时代变迁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尴尬情况。“有些村子为了搞建设,把原本具有特色的老房子拆了,建起了样式差不多的新楼房,结果村子没了原本的味道,变得‘千村一面’。还有些地方,不顾乡村实际,照搬城市的建设模式,把好好的乡村搞得不伦不类。”研究中国美学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师、袁俊伟博士聊到这些总会痛心疾首。
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记者了解到,《导则》以“保护与提升”为核心,明确五大基本原则:整体保护延续格局、传承文脉彰显特色、时代特征绿色实用、村民参与因地制宜、依法依规长效管控。正如文件所言,“既要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记忆,也要体现新时代特色”。
记者了解到,在这份文件中,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随处可见。例如,针对传统村落,《导则》强调“保护建筑‘原真性’风貌特征”,修缮时需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禁止随意改变格局、立面。而新建建筑则需以本地传统民居为原型,如皖北地区提炼“白墙、青砖、灰瓦、朱漆门窗”元素,皖南延续“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经典风格。
解构:四要素重塑乡村“肌理”
据悉,在《导则》中,乡村风貌被拆解为“自然风貌、文化景观、建筑风貌、村落环境”四大要素,犹如中医的“望闻问切”,精准诊断乡村建设的痛点。
在自然风貌上,就是要让山水林田湖“活”起来。明确要求严禁破坏山体水系,推广乡土植物绿化,农田边缘保留生态缓冲带,梯田、水网等特色景观需“原汁原味”留存。
在文化景观上,也明确要求修缮祠堂、古桥等历史构筑物,活化非遗传承空间,节庆场所需兼具功能性与文化展示。
在建筑风貌上,要求新建农房须参照传统样式,禁用彩钢顶、玻璃幕墙等违和材料,倡导“修旧如旧”,公共建筑需集中布局形成景观中心。
在村落环境上,明确提出道路需顺应地形,街巷保留传统尺度,村庄入口避免“大牌坊”,鼓励利用古树、小桥等塑造乡土标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微景观”的打造:道路交叉口设置可识别地标,村入口利用古树、小桥营造记忆点;公共广场避免贪大求洋,用本土石材铺装,增设亭廊、健身设施,成为村民共享的“活力客厅”。甚至风电设施周边,也被要求融入人文元素,促进旅游开发——这种全要素、多维度的设计,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可阅读的风景”。
落地:五种风貌区各有“灵魂”
安徽地形南北迥异,文化多元。在这份长达41页的《导则》中,创造性地将全省划分为皖北、江淮、沿江、皖西、皖南五大风貌区,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灵魂关键词”,首次为不同区域的乡村划出“造型指南”。
在阜阳、亳州等地皖北风貌区,“田园风光,厚重质朴”是关键词。新建居民点时,提出要避免“兵营式”布局,利用小菜园、小果园灵活隔断,营造“绿树成行、绿带成网”的平原绿化基底。如亳州民居敦实厚重、淮北民居方正对称,今后将在新建农房中重现,屋顶不宜用彩钢顶棚,墙面慎用大理石贴面,保持“质朴乡土气质”。
在为皖居中的合肥等江淮风貌区,“错落有致,兼容并蓄”成为设计哲学。这些位于低山丘陵间的江淮村落,将以“环湖、依岭、岗中布局”为特色。这里鼓励建筑采用青砖灰瓦、硬山屋顶,院落保留“天井渗透”的空间格局。巢湖文化、三国文化等元素将通过民俗活动、公共空间展示融入乡村生活,形成“兼容并蓄”的地域风貌。
芜湖、马鞍山等地沿江风貌区,“山水风韵,灵动秀雅”勾勒出长江岸线的诗意。由于沿江地区水网密布,未来村落将退让生态空间,避免“贴水建房”。新建建筑需融合江南民居特点,白墙与灰瓦相映,屋顶挑檐宽大以应对湿润气候。水乡庭院可引入水景,驳岸种植荷花芦苇,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灵动意境。
在皖西风貌区,“生态山村,内敛隽秀”呼应大别山红色基因。今后大别山区的皖西乡村,将突出“红色基因”与自然生态的结合。记者看到,今后这些地方的村庄建设要求保护原有地貌,避免挖山推平,建筑延续徽派元素的同时,加入当地特色装饰,如莲花、卷草纹样。村落周边发展经济林、特色苗木,实现景观与产业的共赢。
而皖南风貌区的黄山、宣城等地,“山水徽韵,人文荟萃”继续唱响主旋律。作为徽文化核心区,皖南乡村的未来聚焦“山水徽韵”的极致呈现。马头墙、槽门、天井等经典元素将被精细化保护,新建建筑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例如,屋顶可采用阶梯型山墙,庭院降低围墙高度,用藤本植物立体绿化,让现代与古典在细节中交融。
展望:乡村建设的“安徽样本”
“此次征集意见就是‘开门问策’!”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明确表示,对于公众提出的科学合理的将予以充分吸纳。
记者在《导则》中也看到,文件反复强调“村民参与”的重要性,从规划编制到风貌管理,皆需“开门问策”。例如,在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中,允许在结构安全前提下改造内部空间,增设展示功能;新建农房可参照《安徽省和美乡村农房设计图集》,但需结合村民实际需求调整。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让乡村建设不再是单向的规划,而是全民共创的家园复兴。
同时,在长效管控上,《导则》构建了制度化的风貌管控体系:各地需制定地方性指引,建立多元化管护机制,探索科学化、系统化的实施路径。例如,对于历史建筑划定保护范围,新建建筑需审批屋顶形式与材料,水岸绿化禁用城市化的树池路缘石……这些细则如同“隐形红线”,既保障风貌统一,又为创新留出空间。
曾执笔完成省领导圈阅课题《皖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的安徽大学副教授胡凤表示,这份《导则》就像一份“美学指南”,其落地后,安徽乡村正迈向“显山露水、各美其美”的新篇章。未来的村庄,将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场:传统祠堂旁可能有崭新的文化广场,青砖农舍中藏着智能化的生活设施,风电设施与田园艺术景观和谐共生。游客能在这里体验“皖北赶集”的热闹、沿江水乡的诗意、徽韵古村的静谧,而村民则将在宜居宜业的环境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乡愁。
大皖新闻记者 袁星红 周晔
编辑 许正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