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2025 | 中高考心理应激专家叶霖:考生有“8大困扰” ,家长如何当好“助攻”?

大皖新闻讯   中高考不仅是考生的战场,也是家庭的试炼场。高考前夕,考生一般会遇到信心不足、人际敏感、脾气急躁等困扰。作为家长,如何成为考生最有力的“助攻者”?5月27日,新安晚报、大皖新闻2025首场高考直播正式启动,中高考心理应激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霖总结了考生常遇到的“8种困扰”,并对父母如何当好“助攻型家长”提出了建议。

中高考心理应激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霖

考生“8种困扰” 如何对症下药

第一种困扰是“信心不足”,考生总担心有什么东西没复习完,总担心被别人超过,甚至否定自己。叶霖说,这些现象的本质是考生对未知的恐惧,过度关注外部竞争,忽视个体差异与节奏,将考试结果等同于自我价值,抗挫能力不足。而家长要进行语言重塑,“比如说,‘妈妈看到你这周专注力提升了,这就是进步!’ ‘高考不是满分考试,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有14%的题不会做。你只需要拿下该拿的分,就是成功。’”

第二种困扰是临考阶段注意力不集中、效率变低,甚至出现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叶霖说,这就是典型的“高原现象”,因为长期高压导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衡,白天疲惫、夜晚浅眠。“人只有在睡觉的时候,血压、颅压才会降低。所以,12点前,孩子真的要去睡觉。睡前,家长可以陪孩子聊轻松话题,轻拍后背帮助放松。”

第三个困扰是孩子明明说不玩手机了,但最多坚持两三天又开始玩了。“这是大脑在高压下会本能寻求‘快速奖赏’,刷手机就像吃甜品嗑瓜子,能瞬间缓解焦虑,但代价是专注力被摧毁。”叶霖说,大脑的冲动系统容易被即时诱惑激活,而手机在视线范围内会持续释放“多巴胺期待信号”。将手机移出物理空间,相当于切断诱惑的“触发器”。手机远离手边,能减少孩子每天面临50次左右的“微决策”,可以将意志力留给更重要的复习任务。

第四个困扰是人际关系。中高考倒计时,孩子突然抱怨“同学排挤我”“老师不公平”,家长该附和还是讲道理?叶霖建议,可以采取“情感结盟法”,先情感共鸣,再解决问题,“一定要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和他是同盟队友。 ”

第五种困扰是“克拉克现象”,也就是考场上的“大脑死机”。当考生过度紧张时,血液流向四肢,大脑供血不足,如同“电脑死机”,逻辑分析能力瞬间归零。对此,家长要告诉孩子紧张是身体的保护机制,深呼吸1分钟即可重启。同时,考前反复强调,高考只是一场“大型模拟考”,审题时采用“笔、默、指、验”法:圈画关键词、指着题目默读、对标核心条件验算,降低低级错误率。另外,要把家变成“充电站”,减少说教,可以准备孩子爱吃的点心,用深度睡眠修复疲惫神经。

第六个困扰是脾气急躁。叶霖说,孩子如果在学校不发火,只是在家发火,那是因为他认为在家里更加安全,所以家长要hold得住,给孩子情绪宣泄的渠道,“当他的出气筒。”

第七个困扰是孩子会觉得自责,会觉得对不起父母,会觉得特别后悔,“比如高一高二的时候不努力等等。”

第八个困扰是医生检查不出来的各种毛病,比如头疼肚子疼牙齿疼胃疼等等,“考试前一两天就拉肚子,但去医院检查发现都没有问题,那么这就叫躯体化反应,一定是他的心理造成的。”叶霖说,孩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去找找学校的心理老师。

家长的三大误区和三大行动准则

叶霖说,有时候家长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份信任,就可以将孩子的大脑切换到“超频状态”,让他在考场上逆风翻盘。“您的情绪,是孩子备考的晴雨表;您的改变,是孩子冲刺的加速器。要化焦虑为力量,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叶霖说,通过语言重塑,将家长的“焦虑输出”转化为“情感支持”,既缓解孩子的压力,又能激发其内在动力,最终实现备考状态的正向循环。

叶霖也总结了家长平时的三大常见错误:“一是过度聚焦,全天候监控孩子,引发逆反;二是强行灌输,把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孩子,三是反复唠叨,‘快点起床!别迟到了!’。”

同时,叶霖总结了家长的三大行动原则。一是“不求不助”,孩子不求助时,默默陪伴; 二是“ 明确角色”,家长是“后勤部长”,老师是“军师”,孩子才是“冲锋战士”;三是“自我修炼”若控制不住焦虑,先调整自己,可以深呼吸、运动、写情绪日记。

考前生物钟调整与生理焦虑缓解

谈及考前三天生物钟调整,叶霖强调“自然过渡”原则,建议每天提前10分钟入睡,最迟24点前休息,避免依赖褪黑素。针对心悸、手抖等生理焦虑,可通过“先紧绷再放松”的深呼吸训练刺激交感神经,同时以“适当压力催生动力”的正向引导强化心理建设。若出现“提笔忘字”,可按分值限定思考时间,8分题最多投入8分钟,优先完成试卷再回头攻坚。

“孩子需要的不是鞭策,而是‘被看见’。”叶霖呼吁家长以信任替代焦虑,用“别怕,我陪你一起扛”的情感支持,为考生构筑心理安全网,让备考从“缺氧模式”转向“超频状态”。

叶霖最后呼吁,在孩子的备考路上,家长不需要成为教育专家,只需做到三点:用共情替代质疑,看见孩子的疲惫; 用信任替代催促,归还责任,静待花开; 用稳定替代焦虑,家长心安,孩子才能心安。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叶霖说,家长们不妨从今天晚上开始,用日常的细微行动,点燃孩子心中的自信之火。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尚雅婷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