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问千寻大运河|千根木桩锁狂澜,窄河何以载万舸?

一千多年前,古老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从河南流入安徽。千百年后,沧海桑田,昔日奔腾的河道早已湮没在尘土中,而一座沉睡的运河重镇却在淮北濉溪悄然苏醒。如今,位于此地的柳孜运河桥梁遗址博物馆,正无声地守护着这段被掩埋的辉煌。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陈超告诉记者:“柳孜运河遗址1998年被发现,1999年,又被考古发掘。2012年,在柳孜运河遗址相对的北岸,考古专家又发现了一个同等大小的石筑台体。综合推测,是当时的桥梁遗址。”

凝视着清晰如刻的地层剖面,仿佛能触摸到运河奔涌的千年时光。层层叠叠的桥基石、沉船、瓷器残片,诉说着隋唐时期运河的繁华盛景。当年,商船在此往来如织,货物在此集散流转。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独特的“木岸狭河”技术——以千根巨木为骨、夯土石岸为肌,为运河塑造了坚实的“黄金水道”,更在地下封存了一部无言的漕运史诗。

“木岸狭河”技术不仅可以稳固河堤,还可以缩窄河道、束水攻沙,提高水流流速,保证漕船的正常通航。正是这种坚固与智慧,让柳孜运河遗址成为大运河“黄金水道”上不可或缺的“硬核”支点。它不仅承载了漕粮北运、商货流通的繁重任务,更见证了运河文明的璀璨交流。

“我们在柳孜运河遗址中,一共挖出了9艘沉船。其中,8艘是1999年挖出来的。现在有3艘在淮北市博物馆展陈,还有几艘沉在石筑台体。”陈超向记者介绍道。

北宋时期,得益于通济渠穿镇而过,柳孜也逐渐繁荣起来。考古发掘的唐宋沉船、大量瓷器以及石构建筑遗存,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运河漕运全景图。这些无声的实物,清晰印证了柳孜作为运河重镇,千帆竞发、百货骈集的盛况。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通济渠安徽段也迎来新生。从柳孜“木岸狭河”的智慧,到泗县28公里活态运河的水波,通济渠安徽段如同一条流动的文脉。它沉淀的不仅是沉船、瓷器或木桩石兽,更是中国人驯服江河、联通四海的文明基因。当柳孜的沉船在博物馆里诉说着千年故事,当新汴河的货轮掠过随堤杨柳,大运河的传奇还在继续……

编导:孙晨  张楠 吕鑫

拍摄:王腾飞

剪辑:鹿燕林 周天琦

主持人:吴碧琦

包装:杨晓珑

检校:曾力莹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大皖新闻客户端联合出品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