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滁州学院送1万多公斤扶贫种子到定远贫困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0月27日,定远县义和村贫困户鲁从帅满怀欣喜地从村部领到50斤“苏隆128”麦种,去年试种该麦种每亩增收超200斤,小试牛刀令他看到了希望,今年他继续选择该品种,还计划扩大种植面积。

值得一提的是,“苏隆128”是由滁州学院自主培育的优良小麦品种,该校自2018年为义和村230户贫困户捐赠15000斤麦种以来,今年再次向该村全体村民捐赠33000斤。

义和村与肥东县接壤,属典型的江淮丘陵地区,易涝易旱,土地贫瘠,村集体经济收入低。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0户832人,是定远县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扶贫工作任重道远。2014年,滁州学院扶贫工作队入驻义和村让村民有了“盼头”,该校先后选派两批工作队进行艰苦的扶贫工作。

高校扶贫拥有科技优势。近年来,滁州学院不断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拓展扶贫项目。该校蔡华教授作为第一育种人,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苏隆128”,该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性好,非常适合义和村土壤和气候生长,而且口感佳,市场销路较好。 

2018年,滁州学院投资近30万元在义和村实施小麦绿色增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该村230户贫困户免费捐赠1.5万斤麦种,2019年夏收获得了大丰收,亩产平均增收超200斤,仅小麦种植一项就为义和村增收10万余元。 

由于该农业扶贫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今年,滁州学院再次面向义和村全体村民捐赠3.3万斤“苏隆128”麦种,截至目前,该批麦种已陆续发放到村民手中。   

“我们会持续关注义和村扶贫工作,后期还将通过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把技术送到家门口,实地指导村民开展种植,提高义和村农业生产水平。”蔡华教授告诉记者。 

五年来,滁州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对义和村开展定点帮扶,学校直接投入项目资金超百万元,餐厅采购农产品数百吨。受到滁州学院精准帮扶的义和村已建成“甲鱼养殖”、“开润箱包厂”、“LED灯具组装厂”等多个项目。如今,该村贫困发生率由26.4%降至0.67%,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超4500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 

如今,定远县义和村发生了巨大改变,村里路通了,家庭收入提高了,村民也有了“精气神”。“现在对生活充满盼头, 像这批种子一样, 期待生根发芽,期待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贫困户鲁从帅说。  

赵来 黄元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叶素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