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振兴”谈《以法之名》被批“烂尾”:反而是个好事

大皖新闻讯  近日,热播剧《以法之名》在央视收官,引来许多观众对于大结局的讨论,甚至有不少观众批评该剧“烂尾”。对此,7月16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剧中“乔振兴”的扮演者——演员是安。他直言,《以法之名》被批“烂尾”“反而是个好事”,“恰恰说明观众对于这部剧很有共鸣。但如果全都拍出来,这个尾巴就收不住了。”

是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是安”这个名字是真名而非艺名,“乔振兴”的第一场戏历时三个月拍了四遍,“演好人也没那么好演,做演员一定要与时俱进。”

是安是真名而非艺名,感谢《以法之名》带来关注

从《活佛济公》中意气风发的“状元郎”“陆邦”,到《以法之名》中坚定正直的检察官“乔振兴”,最近,演员是安又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许多人感慨,“帅哥不是退圈了,而是变老了。”但也有不少观众对“是安”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7月16日,大皖新闻记者对话演员是安。采访开场,是安告诉记者,“是安”这个名字是真名而非艺名,“‘是’这个姓氏确实比较少见。”

谈及有观众评论“帅哥不是退圈了,而是变老了”,是安笑言,“这种说法我完全能接受。我入行快30年了,戏一直在拍,年龄也一直在涨。”是安说,近期《以法之名》的热播让自己收获了许多关注度,“我非常感谢《以法之名》这部剧。因为剧播得好,所以大家对这部剧的喜爱延伸到了对于角色和演员的喜爱。”

是安《以法之名》剧照。

观众的出发点不同,对结局的期待值就不同

随着近日《以法之名》在央视收官,对于该剧大结局的讨论也愈加热烈。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发文,批评大结局“烂尾”。对于《以法之名》被批“烂尾”,是安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这反而是个好事。”

是安说,这恰恰说明观众对于这部剧有很高的共鸣度,“但是每个观众的出发点不同,对结局的期待值也就不一样。我理解观众们的想法,比如最后那几个坏人的结局不能就几行字带过;乔振兴意难平,结局也没有给太多的画面。其实观众们就是想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安说,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结尾,“如果在结尾里,把所有好人坏人都用画面去拍的话,那最后几集我们就没有篇幅去拍这个剧情了,这个尾巴就收不住了。”

是安在《以法之名》中饰演“乔振兴”。

“乔振兴”的第一场戏,历时三个月拍了四遍

回忆起在《以法之名》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安说,是‘乔振兴’在第一集中的第一场戏,“就是乔振兴开头自己录独白的那场戏。这场戏我们是历时三个月,分成四次,拍了四遍。”

是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乔振兴的第一场戏最后能呈现在观众面前,“是我们经过了四次修整打磨的(效果)。大家在第一集中看到的内容只是这一场戏里面的50%,第一集只是个烟雾弹,后面的剧情中也会穿插这场戏的剧情,到最后30多集的时候才把这场戏完整的内容放了出来。”

“我们差不多是在三个月里去拍了四次同样的场景。大家真的是精益求精、不厌其烦,也不考虑成本,就一定要把这个开场戏给拍好了。”是安说。

《以法之名》角色“乔振兴”。

演好人不能空喊口号,做演员要与时俱进

“坚定、正直、为了理想奋不顾身......”“乔振兴”在剧中是个典型的正面角色,但是安却说,“演好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好演的。不是说你长了一张好人脸,你去空喊口号:‘我是好人’,观众就会怜悯你。”

是安坦言,对于角色的演绎一定要“由内而外”,“要对这个角色产生一种敬意”,“现在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观众看的剧很多,类型也很多,不能‘脸谱化’演绎。”是安说,要演出“乔振兴”内心的信念感,“乔振兴有一个笔记本,本子上写了一句话:怀正义之心,行正义之事,做正义之人。他是一个心中有理想、眼睛里有光的人,我们要回归角色本身,从角色本身的特性让观众产生共鸣。”

谈及第一次饰演检察官的感受,是安感慨,检察官其实也是普通人,“只是职业属性不同。我们不是说只塑造一个光辉的职业形象,要演一个有真实感受的人。”

“演员一定要与时俱进。”是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自己也一直在学习和进步,“我以前追剧从来不开弹幕,因为我觉得会影响观感。但现在我看剧都会开弹幕,因为弹幕是与观众最直接的互动。”

是安向大皖新闻记者透露,自己在后续的作品中将会演绎反派角色,但也并非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坏人,“这次是演‘斯文败类’的类型。就像我说的‘演员要与时俱进’,坏人也不是仅仅依靠妆造或眼神,请大家拭目以待。”

演员是安。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魏顺顺 实习生 翟凯良

编辑 汪艳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