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中国传统失蜡法传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技术,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郑东平是这一技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传统失蜡法”技艺非遗传承人郑东平。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秋浦歌十七首》用如此雄浑壮丽的诗句,映画了我省长江之滨炼铜工人的劳作场景。

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一种技法独树一帜,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兴盛于隋唐,明清以前为皇家铸造青铜重器的传统工艺,这就是“ 失蜡法”。据介绍,在传统冶铸业中,失蜡法铸造流传于我省铜陵等地。目前,“中国传统失蜡法”铸造技术,被列入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郑东平是这一技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原始的土窑烧制。

高温加热的金属溶液导入容器内塑形。

“编钟、曾侯乙尊盘、铜鼎……”在郑东平工作室,不少古代有名、制作工艺复杂的青铜器被仿制出来,其中不乏用“传统失蜡法”制作的优秀作品。他创作的大型青铜器“春秋鉴”,作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礼品赠送至北京奥组委,现安放在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制作“方鼎”作为北京奥运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设计制作“东瓶西镜”作为安徽馆特色展品,亮相上海世博会。

蜡模的造型很关键,最后会在加热过程中熔失。

郑东平介绍,“传统失蜡法铸造”是熔模铸造的俗称,属于一种精密铸造,亦称走蜡、失蜡,古代又称拔蜡。其铸造模型用可熔性材料制成,古代多用蜂蜡、松香和动植物脂肪混合物加热熔合后制造蜡模。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金属熔液,便铸成器物。

记者采访当天,正好赶上了开炉。现场温度较高,作业的工人们穿戴着防护服,将烘焙后的泥范取出并将金属液浇铸进泥范的空腔内,整个过程极为仔细,避免超高温金属液的流出。

“ 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延绵3500余年,古老的铸造技法仍可以使用。”郑东平说,对于传统工艺的利用、保护、发展和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守护。

郑东平工作室内琳琅满目的铜工艺品很多是用失蜡法”复制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从启 摄影报道 图片编辑 杨晓玲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