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纸,通过巧思和手里的上下翻飞,就能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这恐怕就是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最大的魅力吧。对于安徽省级非遗“庐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朱山中来说,剪纸给予他的意义则更多。它曾是小时候的玩伴,落魄时的支撑,而现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责任。4日做客徽派的朱山中,还特意熬了5个小时的夜,以我省著名画家王涛的《牧牛图》为底,创作了一幅牛年限量版的剪纸作品送给徽派。通过直播镜头,他将与剪纸的渊源娓娓道来。
九岁入门 外婆是启蒙老师
徽派:听说你从小跟着外婆学习剪纸,是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朱山中:简单地说就两个字,无奈,因为当时的环境所迫吧。其实更早一点,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就拿起剪刀了。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时代,那时候物质匮乏,没吃的、没玩的,但是随处可见的是剪刀和纸张。小时候经常看到我外婆剪东西,各种各样的,然后我妈根据我外婆剪的花样去绣,我们的枕头,虎头鞋,肚兜,衣服等等,都是这样做出来的。那时候就觉得挺有意思的,不光学剪纸,我还学会了绣花。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会针线活了,都是耳濡目染学的。
徽派:男孩子学剪纸这件事,当时家里人接受吗?
朱山中:小时候家里人对我是放养,学习也是,没人管,但我学习还是比较自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人喜动,有人喜静,我喜欢慢慢地做事,摸索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喜欢到处跑。我外婆在她所有的孙辈中最喜欢我,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身上。我记得小时候外婆很心疼我,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给我,剪纸也是很耐心地教我。但没想到我成年后会专业去做这个,农村孩子嘛,当时还是想着考大学,吃商品粮,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徽派:中途有间断过吗,还是一直跟着外婆学剪纸?
朱山中:从九岁入门一直到上大学都没断过,中间我也去学过音乐、书法,但都坚持不下去,唯有剪纸坚持到现在。
年轻气盛 剪肖像到处游历
徽派:大学学的专业是跟艺术有关的吗?
朱山中:我大学学的是物理,上的是师范学校,跟剪纸八竿子打不着。大学毕业后,我也在河南老家当了几年物理老师。虽然我这个人喜静不喜动,但总感觉日子一眼能望到头,三尺讲台就是我的一辈子,那样生活太没有乐趣了,就想跳出来,走出去。而且那时候工资也很低,养不活自己,百十块钱,后半月就不够了,只能向家里面要钱。离开学校以后,家里边很生气,不让我走,但我下决心要走,想先去旅游散散心,但是没钱啊,我灵机一动,拿起剪刀出发了。那是1998年,我口袋里揣着不到两百块钱。第一站到了山西平遥,那里很多人搞剪纸,我就跟他们交流学习。为了生活,我在大街上给人剪肖像,剪侧影。当时剪一个十块钱,后来涨到二十,这样将近跑了两年。除了西藏,东三省没去,其他地方跑了个遍,也看了很多剪纸艺人的作品。
徽派:放弃工作,拿起剪刀去游历,有什么感悟吗?
朱山中:那时候就是年轻气盛,想到哪做到哪。收入最多的时候是在少林寺,那里人流量很大,一天能剪一百人左右,能赚两千多块钱,养活自己完全没问题,旅游的经费也有了。看到外面的剪纸才知道,这个民间艺术真的是博大精深,小时候跟外婆学的那点东西根本不能叫剪纸。我看过山西、甘肃、山东等地的那些剪纸老艺人的作品,真的很漂亮,他们的主题鲜明,构图精美,线条流畅,技法精细,立意深远,人家那些剪的好的作品就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花鸟鱼虫。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外婆已经把我领进门了,剪纸的技法就那么多,就是要反复地学习,要多看,多剪。学手艺有句古话,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心灵,二者相辅相成。手熟练了,心也灵巧了,反过来手也更巧了。任何艺术都不可能立马学会,一定要靠自己多练。
徽派:回来以后对于剪纸有自己的蓝图吗?
朱山中:我那时候就觉得,一定也要像那些老艺人一样剪得那样好。我买了很多美术方面的书来看,二十多岁的我对未来没有蓝图,一片迷茫,完全是凭着感觉在走,驱动力就是年轻气盛,年轻有资本嘛。不是说干每一件事之前都会深思熟虑的,可能头脑一热就做了,糊里糊涂就走下去了。
结缘合肥 庐阳剪纸魅力大
徽派:怎么和庐阳剪纸联系在一起的?
朱山中:我出生在河南,大学毕业以后才到合肥来。说起庐阳剪纸,就不得不提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张爱源,虽是个老头,却被大家戏称为“花大姐”,在老合肥地区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到91岁去世的。我2000年结束流浪生涯,先是回到老家静下心来揣摩。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皖籍著名剪纸艺术家刘继成老先生,拜他为师开始正式学习剪纸,专业走这条路,并来到合肥接触了庐阳剪纸,把小时候从外婆那里学来的东西跟庐阳剪纸的特点相融合,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徽派:河南的剪纸跟庐阳剪纸有什么区别?
朱山中: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是我国剪纸艺术的雏型,而固围村跟我们村相距只有五公里。说起河南、安徽这些中原地区的剪纸,区别不是太大,都是以阴剪为主。不过,河南剪纸的色块比较大,合肥的色块比较小,偏中性一点。另外,合肥的剪纸乡土味很浓,河南的偏厚重一点,这边细致一点。
徽派:你觉得剪纸的哪方面吸引了你一直坚持?
朱山中:剪纸的魅力吸引了我。普通的一张纸,在手里三下两下就能剪出花样,很有成就感。书法出来漂亮的作品要很长时间,剪纸入门则比较容易,一张纸拿到手里,剪个小蝴蝶,五六刀,很快的事。但我在15岁之前的剪纸一直是那个样子,水平提不上去。这跟年龄有关,跟审美能力有关。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层次,审美能力才能上去,技艺也才能有所提高。
潜心创作 搞艺术苦乐并存
徽派:从来没拿过剪刀,心不灵手不巧的如何进门?
朱山中:虽说剪纸入门很容易,但像拼贴剪纸这样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一般人很难一下子学会。就拿王涛老师的画作剪出来的这幅作品来说吧,涉及到很多技巧。今年是牛年,所以我想表现牛的主题。王涛老师画作本身是水墨画,大写意的,有些意境要用剪纸表现出来真的有点难度。因为剪纸没有那么多遐想的空间,所以《牧牛图》要表现出牛,还有牛背上的兄弟两人,哥哥非常惬意地坐在前面,后面的小弟弟趴在牛背上。这样的表现技法,和入门的蝴蝶来说要难多了。
徽派:有没有自己认可作品的时候?
朱山中:2002年,我剪了一幅作品,叫《远古的呼唤》,以珠穆朗玛峰以及西藏的风情来表现,并借鉴了山西衬色剪纸的表现手法,我觉得很漂亮。全部完成以后,再跟我以前的作品一比,才发现确实提高了。这幅作品放了十年之后,参加省文联举办的安徽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并拿了个银奖。很遗憾的是,那个剪纸原作我现在没有了,展览的时候不翼而飞,连个底稿也没有留下。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再重复去做就没有动力了。单纯的复制很容易,但没有新鲜感了,也没有意义。一幅作品在完成之前你是激情四射的,一旦完成了,劲儿卸掉了,再去剪就没有动力和激情了,也带不来喜悦的心情了。
徽派:未来对剪纸的愿景是什么?
朱山中:现在创作一幅剪纸,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确实很难了。我之前创作的《合肥十八景》等作品,是比较耗工费时一点,但离顶尖艺术还有一定的距离。是幻想有那么一天,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能够创作出一幅流芳千古的大作,得到大咖承认,更多的剪纸爱好者和老百姓看到也觉得好,我有这个想法,但还是暂时保密吧。希望很多年别人看到之后,还是叹为观止的,这是我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其实说到底,从事艺术工作就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状态。枯燥,得耐得住寂寞,创作时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有痛苦。很多搞艺术的都有颈椎病,几个小时弯腰低头,不光颈椎,腰椎也有问题,搞绘画的、书法的也是如此。但即便创作很枯燥,但当作品问世的那一刻是最快乐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图
编辑 许大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