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自语|《孤味》:尽管活着是很费工夫的

打个不恰当的类比,是枝裕和是陶渊明吗?

镰仓高中里根本没有嚷嚷着“教练,我想打篮球”的泣不成声的三井寿,你在铁路道口也看不见樱木花道和赤木晴子。镰仓挺慢的,像是枝裕和的电影一样慢,没有超级英雄,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海街日记》依然是内卷的人生, 内卷但是依旧步履不停的人生。我常常羡慕是枝裕和电影里的某些配角,譬如在那里开一家面馆,一开就是一辈子。

这听起来很像《从前慢》,但《从前慢》提纯出来的概念,是淡妆浓抹的,《海街日记》呢始终是浓妆淡抹的,就是素颜呗,能看见生活的纹理。这就像复仇者联盟要操心的是遍布宇宙的邪恶力量,而在边界感清晰的是枝裕和的日本味里,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电影如果太像电影,电影如果太像生活,我的意思是,都挺好。


       

虽然从故事架构上,基本可以说《孤味》就是台版的《海街日记》,一个男人基本隐身的女主群戏,连人物设置都是套用的“非常3+1”,《海街日记》里的三姐妹都有残缺的情感心理,倒是亲爹的私生女乖巧的要命;《孤味》则放大了角色本身的内在冲突,追逐自由的国际舞者,人间精英的整形医生和信教的餐厅接班人。如果是枝裕和是侯孝贤的粉,那不论许承杰承认与否,肯定都是是枝裕和的粉了。我估计就是这个原因,它才没好意思叫《台南日记》。

导演想法挺多,亲姐妹和亲妈说翻脸就翻脸,伦理架构制造了很多典型中国式家庭矛盾,但总体情感脉络和主旨还是平平淡淡走到头,一切都事先被原谅了的思路。教友和道士的精彩互动可能是全片最闹腾的部分,而在出走的爹身上,也多少折射了两个女人的立场:积极入世的烟火气的亲妈,和更像道家无为的“第三者”。

冲突很多,最后都是放下与和解,自己和对手的,自己和自己的,哪怕葬礼当中还潜藏着一个说不准的葬礼。这个世界充满杠精,发誓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其实《孤味》的评价不及《海街日记》,一方面可能是潜在的脚本借鉴,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渣男的处置了:这个毅然出走的“爹”到底是不是渣男。



是枝裕和的日本味,到最后是味清欢,所以他拍出来的片子叫《如父如子》,换句话说,已经跳脱了家庭伦理而拥有了 宇宙观,是所有父亲对所有父亲的对话,按照流行的说法,应该叫伦理升级。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升级”。就像《海街日记》和《孤味》,其实也都算以葬礼开始,以葬礼结束。唯一不同的是,是枝裕和更加静,许承杰稍微闹一点。

“渣男”的一颗糖也许改变不了什么。颠来倒去无非是市井生活,寻常巷陌。看热闹的不怕事大,身在其中的难以挣脱 。退一步看,都是琐琐碎碎平平凡凡的“后遂无问津者”。没有什么天大的事情,没有大英雄没有大恶棍。虽然每个人看起来都步履不停,而且活着确实挺费工夫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活成陶渊明,但生活的真相可能就是:

世界不曾多加留意。

也不会长久记得。(蒋楠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