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轨道建设规划应更具前瞻性,为以后开发利用预留足够空间”
突出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路网规划与城市规划“一张图”
“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建设地铁就是一个重塑城市形态的过程。 ”陈华表示,合肥轨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侧重于交通纾解功能,未来的线路规划将更加突出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形成路网规划与城市规划“一张图”。
根据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共计划规划15条轨道线,总长度578.9公里,其中1至5号线为主干线,2020年前建成,初步形成合肥轨道交通线网骨架;6、8、9号线为中心城快线,拉开城市空间结构,与远景市域线直通运营;7、10、11、12号线为加密线,加密中心城线网;13、14、15号线为中低运量线,加强外围组团联系。
“初期轨道规划主要还是适应城市规划,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为主。以后规划更强调轨道线路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轨道交通加强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的联系。 ”铁四院安徽分院轨道项目部副总工雷崇介绍,现在合肥中心城区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老城区为中心,半径为12公里的范围内,而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将扩大到20公里半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迫切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发挥串联作用,缩短了主城区与外围组团的时空距离,促进城市各组团间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
如1号线和5号线作为连接滨湖新区与“老城中心”的南北向交通走廊,有利于引导沿线用地开发,加速“新城中心”的形成;轨道交通3号线和4号线的建设,增强了中心城区与西部组团和西南组团的联系,可有效地引导城市功能向外围转移;8号线从滨湖到长丰,通过轨道交通加强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的联系,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种资源要素向双凤工业园、庐阳产业园等地聚集,带动当地发展。
目前轨道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的还不够。 “除每条线路两端预留的停车场和车辆段的几百亩土地可供利用外,基本没有预留额外的发展空间。而且这部分地块面积小,远离城市中心,建设改造成本高,短期内土地开发价值不大。”陈华介绍,由于早期规划预留空间不足,基本上只能见缝插针,改造利用空间不大。实际上,在一些轨道交通发达的地区,地铁站点周边往往是开发强度最高的区域,形成了所谓“珍珠链”式开发格局。 “今后轨道的建设规划应该更具前瞻性,最好能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为以后的开发利用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
原标题:地铁经济,带来哪些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