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合肥新闻 »

合肥“镇馆之宝”|一鼎香炉:带着“仙气”的熏香文化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现藏于庐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汉羽人铜博山炉,1988 年出土于庐江县白湖镇裴岗社区(原裴岗乡罗岗村),是汉代博山炉中的上乘之作。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座饰卷云纹,上为一羽人托炉。

汉羽人铜博山炉。

庐江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说,博山炉又名博山香薰、博山薰炉,专指仙山造型的熏炉,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展的香薰文化与当时社会普遍流行升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器具。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山形重叠,其间饰云气、人物、鸟兽等纹饰。西汉时期,封建帝王为求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传说,道家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名曰“ 博山”。武帝即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得名。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实际上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乎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这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汉代是博山炉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博山炉以西汉武帝时期最为典型,重叠的仙山、神鸟、奇兽,卷曲的云纹等均为西汉博山炉经典的主题。这件汉羽人铜博山炉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座饰卷云纹,上为一羽人托炉。羽人,顾名思义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也称“羽民”。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用羽人捧炉,增加此炉的“仙气”,渴望跨越死亡,是汉代神仙长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此炉保存完整,构思新颖独特,线条流畅,造型精妙,端庄大气,生动地诠释了西汉鼎盛时期能工巧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非凡的创造力,是汉代博山炉中的上乘之作。”工作人员说,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熏香文化,以及研究汉代江淮地区丧葬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江泽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于源绮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639900
如文中采用图片无法联系上作者,请通过baoliao@ahwang.cn与本网联系,提供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开户行信息和地址,以便支付稿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