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闻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熊猫宝宝(戈谢病)”“牵线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瓷娃娃(成骨不全症)”“玻璃人(血友病)”“渐冻人(肌萎缩侧索硬化)”“蝴蝶宝贝(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蓝莓姐妹(淋巴管肌瘤病)”……这些看似可爱的名字背后,却是无数家庭的巨大伤痛。
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的认识,帮助罕见病患者早筛、早诊、早治,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作为“安徽省罕见病专科联盟”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大附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血液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小儿内科、生殖遗传中心等多学科专家将联合举办义诊活动,协同解答罕见病患者的诊疗问题。
罕见病不“罕见”,早诊早治很重要
罕见病(Rare Disease)又称“孤儿病”,是指发病率极低的一大类疾病的统称。2021年,《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提出将“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列入罕见病。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虽然单个罕见病的发病率低,但是罕见病种类多,目前全球确认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总体患病人数庞大。
专家介绍,罕见病常累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呈慢性、进行性、耗竭性发展,多为终身疾患,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罕见病的诊断相对复杂,确诊和治疗花费高、耗时长,因此,了解罕见病、熟悉罕见病、诊断罕见病、治疗罕见病成为医生乃至患者最迫切的事情。
罕见病的预防以三级预防为主
2018年,我国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名录”,其中共包含了121种罕见病。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86种罕见病。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07种罕见病被纳入目录。
比较常见的罕见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白塞病、苯丙酮尿症、血友病、成骨不全症(瓷娃娃病)、马凡氏综合征、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小胖威利综合征)、天使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症等。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罕见病能治愈,绝大部分罕见病仅能对症治疗。
如何预防罕见病?专家介绍,罕见病的预防以三级预防为主。一级预防:婚前或孕前进行携带者筛查,降低罕见病发生风险。二级预防: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减少罕见病患儿出生。三级预防:在新生儿及儿童期通过筛查手段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减少遗传病对患者的影响。
安徽省罕见病专科联盟覆盖30多家医院
作为安徽省及周边地区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之一,中国科大附一院高度重视罕见病诊疗工作,经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批准,于2023年2月28日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罕见病专科联盟”。
目前,安徽省罕见病专科联盟已覆盖全省30多家医院,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初心,在罕见病诊治能力建设方面勇挑重担,积极做为,旨在提升安徽省罕见病规范化诊治水平,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推进罕见病早诊、早治、早预防。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罕见病防治政策、提升罕见病诊治水平,中国科大附一院设立了罕见病诊疗中心。该中心为以神经内科、血液内科、生殖遗传中心、小儿内科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核心临床架构,多学科共同组建的MDT平台。
中心围绕罕见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组建了院内罕见病诊疗专家组,下设罕见病门诊、多学科会诊门诊,让罕见病患者“寻医有门、治疗有方、管理有序”。
未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将以联盟为纽带,聚焦全生命周期,集聚优势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建立罕见病诊疗的联合机制和联动体系,帮助各级医院提升及时识别、诊治各类罕见病的能力和水平,为破解罕见病防治难题贡献“安徽力量”。
小贴士:
2024年2月29日(周四)上午9:00-11:30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2号楼1楼门诊大厅
参与学科包括:神经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小儿内科、血液内科、生殖遗传中心等。当日可携带相关病历和CT、磁共振等检查资料。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通讯员 张春婷
编辑 张大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