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蜀山密林里“藏”着日本侵华罪证

大皖新闻讯  大蜀山位于合肥西郊,夏日这里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放眼望去都是绿色。殊不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山上乱砍滥伐,修筑防御工事,致使大蜀山变成荆棘丛生的荒滩秃岭,如今,大蜀山上还残存有日军碉堡遗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0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前往合肥大蜀山进行实地探访,触摸那段不容忘却的悲壮历史。

探访:密林处藏着日军碉堡遗迹

20日一早,在大蜀山森林公园保安的指引下,记者对山上的日军碉堡遗址进行了寻访。上午8时23分,大皖新闻记者寻访到一处日军碉堡遗址,藏于半山腰的树林,位于大蜀山“火山瀑”附近,需沿台阶上行才能找到,大路难以直达。此处现存的碉堡遗址高度约为两米,墙体由水泥、青石块垒砌而成,残存的碉堡结构中,还能看到垒砌的瓦片以及砖块,主体向两侧分别延伸,曾是连贯防御工事的一部分。

图为大蜀山上的日军碉堡遗址

大蜀山上灌木丛生树高林密,20日上午9时04分,大皖新闻记者找到了另外一处碉堡遗址,位于通向山顶的盘山公路旁,位置相对明显。

在大蜀山苍翠的山林间,这两座沉默的石砌碉堡,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依然矗立。

市民吴先生几年前从网上知道了合肥大蜀山日军碉堡遗址,“日军占领大蜀山后,将山上的树木砍伐殆尽,修筑了多处碉堡,瞭望台,战壕和营房,据说还有水牢。现在生态环境早已恢复,灌木丛太密了,我只看到过3处碉堡遗址,可能树林深处还有更多历史遗迹。”吴先生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图为大蜀山上的日军碉堡遗址

讲述:30多年前就关注到碉堡信息

合肥市蜀山区档案馆馆长王广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首次与大蜀山上日军碉堡遗址有过接触,是在1991年春日的一个周末,他与同学从野径爬大蜀山,意外发现疑似打仗用的阻击构筑物,“我当时不知道是日军侵略中国进占合肥,据守大蜀山战斗期间构筑的碉堡工事。”

直到工作后,王广力基于对文史的爱好,并有意查询搜集大蜀山的有关文史遗迹时,才了解到这些构筑物,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如今,30多年过去了,王广力依然在执着搜集、了解与大蜀山日军碉堡有关的文史信息资料。

67岁的黄大叔是大蜀山下东陈村的原住民,如今村庄拆迁多年,他在大蜀山森林公园谋了一份保安的差事。“小时候我们家就住在大蜀山山脚下。”十一二岁时,黄大叔曾在大蜀山上看到过多处日军碉堡遗址,当时大蜀山上还有一处水牢。黄大叔听老一辈人说,当年日军强迫老百姓挑水到水牢里。

黄大叔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日军水牢由石头垒造而成,面积约为二三十平方米,深度大概为三米多深,大蜀山上修建电视发射台时水牢被拆,“我们小的时候,(大蜀山上)有水牢,有碉堡,我还下到水牢里玩过,现在改变太多了。”

图为大蜀山上日军碉堡遗址内的砖瓦片

图为大蜀山上日军碉堡遗址

铭记:这些遗迹,见证了合肥军民浴血抗战

王广力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据史料记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事变后,日军频繁空袭合肥,城中标志性建筑四牌楼被炸毁。1938年5月14日,合肥沦陷。日军占领合肥期间,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王广力介绍,大蜀山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成为中日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合肥沦陷后第三天,日军即向大蜀山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勇还击,终因伤亡过大、弹药告罄被迫撤退。此后,中国军队为收复大蜀山,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反复拉锯,大蜀山几度易手。

在大蜀山,前来参观的日语专业学生夏同学表示:亲眼看到这些遗迹,让课本上的历史变得真实可触,“作为合肥人,我感到悲痛和愤怒,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习日语的意义,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促进沟通,防止悲剧重演。”

多位知情人士表示,这些留存至今的战争遗迹,既是日军侵华的铁证,也见证了合肥军民浴血抗战的历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些遗址提醒生活在今天的合肥儿女——不忘历史,珍惜和平。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实习生 陈森阳  冯新竹

编辑 彭玲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