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合肥人李天馥官拜武英殿大学士,有“合肥相国”之称。他是诗坛名家,著有《容斋诗集》《容斋千首诗》《古宫词》等。少为人知的是,李天馥还是书法高手,其题画诗翰入选《倦舫法帖》。法帖,指书法名家的墨迹拓印本,供人临摹或欣赏,具有范本功能。由此法帖,不仅可以领略李天馥的翰墨风采,还能探知其有关借书的风雅之事。
李天馥《题辰六借书图》(《倦舫法帖》)
《倦舫法帖》
八卷本《倦舫法帖》由清人洪颐煊(晚年自号倦舫)、洪瞻墉父子选辑摹刻而成,共收录明清两朝百位名家书翰,即一百位名人的诗书简札和题跋等。因系学人所为且选摹俱精,此帖为学界所重。容庚《丛帖目》与李学勤《四库大辞典》均作收录。清末民初的书法名家张伯英评此帖曰:“百家之书皆真且精,学者之制,自远非俗子所能逮;且端州佳石,足传永久,亦近代丛帖之美者矣。”
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清代,被称为“书道中兴”的朝代,名家辈出,气象万千。跻身此间法帖,堪称出类拔萃。
此帖卷六开篇,即为李天馥书迹。这幅书作源自洪氏“小停云山馆”所藏《越辰六借书图》册,该图册题诗跋文者有47家之多,但洪氏父子仅取梁清标、王士禛、李天馥等八家书翰入帖。由此可知,《倦舫法帖》对于原本要求之高,既有书者名望方面的考量,亦重书艺水平、风格特征等,可谓求真求精,宁缺毋滥。
所选李天馥书作是七绝五首,诗曰:
闲忆韩祠正揣摩,南窗忽见小奚过。文江学海方无际,笑问君瓻有几多。
短裋尪驴西复东,朱扉绿笥映花红。傍人若问何文字,尽在芙蓉数笔中。
三管银斑绘五云,流观那复有遗文。相争若证谁生熟,只恐缥缃尽属君。
标持端不让前修,旅食京华又倦游。勉读中央周四甪,莫轻投笔忆封侯。
珥笔依然旧笔耕,穷铅竭椠愧无成。长安不是藏书地,怪汝虚传邺架名。
款识:题《借书图》,为辰翁老年台并正。朝霞李天馥。下钤两方印章:白文“李天馥印”与朱文“湘北一字容斋”。
以上五首七言绝句在《容斋诗集·容斋丙辰诗》中可见,题为《题辰六借书图(时寓昌黎公祠)》。丙辰,即康熙十五年(1676)。在《容斋千首诗·七言绝》中,有《题辰六借书图,八首存四(时寓昌黎公祠)》,缺第一首。略有不同的是,所题诗翰的第三首第三句“相争若证谁生熟”,在两部诗集中,均为“倘将书质谁生熟”。
北京国子监街,曾建有供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又称昌黎公祠。由上述诗题自注,可知江闿寓居此处。诗中,李天馥描绘了江闿身穿粗布短衣、赶着病弱之驴四处借书,并命童仆(小奚)忙于送酒答谢的情景,赞赏其刻苦攻读,同情其当前困境,劝说其不可轻易投笔、切勿放弃人生追求。
古代的毛笔书写以实用性为主,读书人普遍善书,字里行间带有书卷之气。区别在于,有的文人潜心于学问却无意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的学者则力求笔墨之中融会晋唐法度,展现翰墨的流韵风致,试图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怀。
有行家点评李天馥书作,称其由董其昌而追宋人意趣,书风庄重,有庙堂之气。此帖为楷书之作,结字清正秀雅,运笔舒缓有致,线条爽利,骨力劲健。
虞沅《牂牁生借书图》(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藏)
“借我架上书”
徽州人许承尧的《歙事闲谭》卷八之《江氏诸人诗》,在提及诗人江闿时,引用了被称为“老名士”的尤侗之言:“吴园次有婿江辰六,风流吐纳,不减乃翁。余谓先生文亦佳,尝读其《借书图记》,奇逸有别趣。”
江闿(1634-1701),字辰六,别号牂牁生(牂牁,也作牂柯,古地名,位于贵州境内),安徽歙县江村人。年少时投靠姻亲越氏,入贵州新贵县(今贵州贵阳)籍,改名越闿,后复姓江。清初著名词人、诗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历任益阳知县、均州知州等,后擢员外郎,未及赴任即卒。著有《江辰六文集》。
江闿喜好读书,因生活拮据不能蓄书,多向亲朋好友相借,人遂以“书癖”称之。他的《借书图记》,写的是其寓居京城古庙四处借书之事,以及有人据此作画之状。
《牂牁生借书图》(也称《越辰六借书图》)是一幅人物画,为清初画家虞沅所绘,现藏于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此图以山石芙蓉为背景,画中有儒生手执书卷,当为江闿,五个童子奔忙其间,有人牵着负书之驴而至,有人负囊而行似外出还书,有的整理书籍,有的洗涤酒瓻,有的抱瓻而行,形态各异,眉目生动,笔墨精妙传神,仿佛呼之可应。
在《借书图记》中,江闿写道:“时茌平王给事住东头,去庙二里许;永城李学士住西头,隔三里。两公素爱积书,亦素善生。生偶欲某书,亟赁驴走索,不得驴即徒步往,或令童子去。学士固善成其癖,虽盛夏,必亲至架前抽卷轴付之,更仆频索终不厌。给事亦爱其癖之类己,遇所请则假之无,必命驾购诸肆以应。再请若再无,必再购,遣小力持以报。”其中的王给事、李学士即时任给事中的王曰高与侍读学士李天馥。
离京南归之际,江闿作诗寄答二人。其《寄答永城李詹事》诗云:“詹事爱文辞,宾客充堂宇。延揽不辞烦,鹑衣杂圭组。器量亦何深,非徒忘尔汝。借我架上书,宿我花间墅。烛影灿金卮,朝光下犀尘。知深累月中,道义空今古。游倦乃思归,雨雪征途苦。萧摵正愁人,岁暮添离绪。”在向李天馥表达谢意的同时,流露出会试不中的惆怅与失意。
这幅借书图册,由康熙时期诗坛领袖王士禛题写引首,数十位文士为之题咏,影响颇广。魏象枢称其“少年有志帷裳下,缥囊湘帙真盈架”。徐乾学赞曰:“读尽五车堪鼓腹,珠还椟在足怡神。”王士禛则为之求助:“谁人解似宣城守,手为江郎革半毡。”或许,涉及借书之事,极易引发读书人的共鸣吧。
绘画与题诗中出现的“瓻”,是一种陶制酒壶,反映出当时习俗。《集韵》有云:“古以借书,借书馈酒一瓻,还书亦馈酒一瓻。”借书与还书之时,赠酒以示谢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约定。据此,可知古人对书本知识所具有的无形价值的认可,以及读书人之间礼尚往来的风气。
“四献长杨赋”
古代印书不易,得书亦难,书的价格非一般寒门士子所能承受。由于担心破损丢失,出借图书通常比较慎重。虽说不乏主张“不借不如不藏”的开明人士,但也有不少藏书者谢绝外借。借书人遭受冷遇乃至吃闭门羹的现象并不少见。
江闿前来借书,李天馥和王曰高有求必应。亲自查找付之,并且不厌其烦,甚至在没有所借之书时,专门为其购买。如此照拂关爱,实在令人感动。
康熙三年(1664),江闿首次进京参加会试落第。康熙九年(1670),因母亲去世没有应试。康熙十五年(1676),江闿已经四十三岁。至此,他四次负笈赶考,结果频频下第。为了前程而远离亲人,屡次赴京却接连落第,江闿为之赋诗感怀。其《丙辰下第用癸丑原韵解嘲》共四首,诗中有云:“十年争一隙,指屈羡吾身。几见金门客,还为朝野人。”“四献长杨赋,何堪锻羽翰。天教鸠鹦笑,人老鵔鸃冠。”
《长杨赋》为西汉辞赋家扬雄所作。献赋,有文人自荐希望受到皇帝赏识之意。诗中的“四献长杨赋”,即指其四次赶考皆名落孙山。几分失落、几分无奈,几许郁闷、几许迷茫,几多犹豫、几多不甘,尽在字里行间。
屡败屡战,未必是最好的选择。绝不言弃,有时只是执迷不返。然而,那种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上进精神,那种心怀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为了实现人生抱负而不断进取。显然,好学上进的江闿,是那个年代读书人的典型代表。
李天馥等人慷慨借书之举,则体现出传统士大夫的名流风范。身居庙堂,体恤下情,爱才惜士,热心相援,这样的故事,至今仍不失为佳话。
李学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