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王绥之王寿荣父子: 被人遗忘的墨模雕刻家

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御题棉花图》册页进献朝廷之后,由如意馆画家按照墨的通常规制画成墨模画,将16幅“棉花图”劳动场面绘成墨模正面,背面为乾隆皇帝的题诗,侧面落款为“乾隆年制”,然后交给墨刻作南匠刻成墨模,共16具。最后用这些墨模,制成“棉花图墨”。这些御制古墨,成了如今古墨市场上的“宠儿”。 

御制古墨是很少外流的。负责文房制作的皇家造办处,对所产文房御用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十分详细的登记。现在学界在追索“御制棉花图墨”的下落时,多说“此墨后来遗失”——这是事实。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如意馆化为灰烬。这是包括“御制棉花图墨”在内的很多御用文房用品及书画“遗失”的原因所在。 

那么,后来民间流传、包括如今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墨”和墨模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墨模雕刻高手、安徽泾县人王绥之、王寿荣父子了。 

“御制棉花图墨”(“织布打油图”和“弹华<花>”御诗)

天生的墨模雕刻家

 王绥之,名天福,字绥之,泾县厚岸人,生卒年不详。他是个先天性的哑巴,但这并未影响他学手艺。王绥之智商极高,14岁时,被家人送往休宁胡开文墨店学习墨模雕刻,20岁左右,出手基本上都是上乘之作。 

 明清时期,在泾县、旌德一带,木刻高手辈出,父子、师徒、兄弟同时出名的很多。王绥之的长子王寿荣,号华圃,生卒年不详。性格沉静,悟性极高,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刻,能刻一手精湛的平底小楷,为当世所重。 

 他们的家乡开门见山,群山环绕,资源丰富,为木刻技艺发展提供了上佳的原材料。元朝王祯出任旌德县令时,在这里采用木活字印制了《旌德县志》,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木活字印刷的县志。旌德县至今还有“版书乡”。这里的木刻艺人向南翻山越岭,便进入徽州腹地,成为徽州木雕、古书及家谱雕刻、墨模雕刻的大家,并由新安江去往杭州、苏州、扬州,将徽州木刻、木雕技艺传播到这些地区,以致名扬天下。 

 清朝皇家用墨,除了内廷专门设置的墨作行制作之外,还将一些样式确定的墨交给杭州、苏州、江宁织造制办,休宁胡开文墨店就是这样介入皇家贡墨制作的。 

 圆明园如意馆被焚烧之后,“御制棉花图墨”及墨模便化为灰烬,但胡开文墨店根据此墨拓片,由王绥之及其儿子王寿荣翻刻,并加刻了“两淮贡墨”落款。墨面上增加了回纹花边,显得更加华贵。墨模依据“棉花图”,刻有山林原野、农田水渠,以及耕作的棉农挑担荷锄、汲水耘田、打头采棉等工序,交代清晰,人物逼真,体现了王氏父子高超的雕刻技艺。 

 1963年,安徽省博物馆在休宁胡开文墨店征收了一套棉花图墨模。这正是光绪年间,由王绥之、王寿荣父子依据原墨模翻刻的。上面没有刻模年款,但加了“两淮贡墨”边款。 

 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套“御制棉花图墨”,这套墨是江南织造文熙进贡光绪皇帝的。文熙是满族人,一直是光绪朝的皇家采办。这套墨16锭,分装在两个木匣内。木匣髹黑漆,上有描金龙纹。每锭墨长11.7cm,宽3.6cm,厚1.2cm。墨的正面是“棉花图”;背面是乾隆御诗,并有简要“说明”,介绍该工序的具体生产要求;侧面为落款,楷书“江南织造奴才文熙恭呈”。据悉,这套墨是休宁胡开文墨店据原墨模翻刻制作的。 

  匠人父子的系列杰作

 人们通常把成套的丛墨叫作“集锦墨”,像“御制棉花图墨”,一套16锭。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王绥之、王寿荣父子的另一套著名集锦墨墨模是《西湖名胜图》。西湖十景,源自南宋祝默的《方舆胜览》。此后,历代画家均有以此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内务府安排如意馆画家和墨刻作南匠制作了这套集锦墨。墨面上有“御制”,注为“庚子”,落款为“乾隆年制”。每锭墨的正背两面,一面刻御制诗文,一面刻具体景色。至于绘制这套集锦墨的如意馆画家以及墨刻作南匠具体是谁,现在已无从知道。但光绪年间,这套墨被休宁胡开文墨店翻刻,翻刻人也是王绥之、王寿荣父子。所刻园林山水、廊亭舟桥、寺塔古刹、昼夜四季,规整清晰,繁简得体。如今,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已不存在;平湖秋月、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等景也已变化很大,可这套墨却真实记录了“西湖十景”的原貌。 

 另外,安徽博物院还藏有一套清代“御园图”墨模。墨模雕刻于清朝嘉庆年间,全套共64幅,是画师亲临故宫、西苑、圆明园写生作画,之后选定64景,绘成风景图,然后将这些风景刻成了墨模。这64景,每一幅都是实景,三希堂、漱芳斋、天禄琳琅、玉玲珑馆、清辉阁、丰泽园、颐和书屋等传说中的名胜,被一一刻在墨模上。 

 创意生成之后,这套墨模的制作,由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主持;墨刻作南匠分工雕刻。从造型、绘图、题字、雕刻到装潢,样样精细。1860年,圆明三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当年的建筑原貌已经无从知晓,这套集锦墨中的景点雕刻,对研究圆明三园当年的建筑及景点复原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谁也不曾想到,墨模居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原刻绘画是如意馆画家集体创作的;由墨刻作南匠分工雕刻。有人认为现藏安徽博物院的这套墨模是原件,可从其中丰泽园、漱芳斋、春耦斋等雕刻看,完全是王绥之父子的风格。 

 王绥之还为胡开文墨店雕刻了“十二生肖”墨模。这也是一套著名的集锦墨,共12锭,每锭并非直接雕刻十二生肖动物,而是精心取材与十二生肖动物有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苏武牧羊、伯乐相马、嫦娥奔月(兔)、李密挂角(牛)、叶公好龙、闻鸡起舞等,背面题赞。这套墨被认为是胡开文墨店鼎盛时期出的精品。 

  晚年受聘曹素功墨庄

 现在的古墨市场上,明以前的墨很少,因此,今人对古墨形制、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明清古墨展开。从制墨角度言,明清时期的墨模,前后区别很大。明代墨模主要有铜墨模、木墨模两种。铜墨模压制的墨块坚实,纹饰挺括;木质墨模雕刻易于铜质墨模,因而雕工更为精细,制成的墨块纹饰柔和。到了清代,铜质墨模几乎不用,木质模大行其道。纹饰也显得纤细、精巧。当然,墨块的锋棱已不如明墨犀利。 

 自明至清的木质墨模上雕刻的纹饰,由早期单一的龙纹,逐渐发展到山川风物、天文星宿、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佛道古贤、墨林轶事、诗文佳句、祥瑞吉兆等,成了墨工极其热衷的题材。有些文人、名人用墨讲究,开始私人定制,因此,这些墨的外观个性更强,除了纹饰别致,有的还镌刻制墨人的姓名等。御用墨当然是定制墨中最讲究的。 

 历史上有名的御用墨,大多是集锦墨。集锦墨从晚明开始出现。经明代至清,成为制墨艺术化的极端表现。价格也远非单锭墨可比。集锦墨是由多锭墨组成的套墨。一般一套少则几锭、十几锭,多则几十锭。集锦墨的出现,对墨模的绘画、雕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制墨人要物色一流的画师,绘画是基础。其次是选择技艺高超的刻工,刻工要具有体现画师画作的技艺。而画师与刻工的物色,往往由制墨人的眼力所决定。 

 如今,在古墨界最有名气的集锦墨墨模都是清代的,比如集锦墨“御制四库文阁诗墨”。四库文阁是指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这“四阁”都因收藏《四库全书》而得名。这套集锦墨是乾隆年间内务府监造。墨模是谁雕刻的未见记载,现在也找不到当年宫廷的这些墨模,但我们有幸在民间见到这些墨模,而且有明确记载雕刻人是王绥之。有人说王绥之是翻刻的,也有人说王绥之就是当年宫廷雕刻匠。 

 王绥之、王寿荣父子成名之后,曾受曹素功墨庄聘请,长期工作在上海。晚年,王绥之将数十年所制精品墨模汇集在一起,编成《墨模》图册,可惜已经失传。

张瑞鼎 丰吉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