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盘”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虢季子白盘(以下简称虢盘)是西周青铜重器,但清中叶以前竟湮没了两千多年不知去向,一如唐人李商隐诗中的“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据《续修庐州府志》载刘铭传文,该盘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今宝鸡市陈仓区),旋被时任眉县县令徐燮钧以“百金”购得,离任时运回常州老家。太平军占据常州,虢盘落到护王陈坤书手中。淮军大将刘铭传进驻护王府,发现沦为马槽的该盘,底部文字虽“读之不能尽晓”,然认定“非寻常物也”,遂运回老家合肥西乡盘龙墩秘藏。1871年,刘铭传以病乞归建大潜山房(后称刘老圩)特辟盘亭安放,后因世事诡异而深埋。1950年初虢盘重新“面世”是当年文物和博物馆界的一件大事,3月3日(元宵节)虢盘在北京首展,距今正好75年。 

国博古代史馆展柜内的虢季子白盘。 戴健/摄

刘铭传持拓片往访吴昌硕 

1983年,笔者从事文史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编辑《合肥史话》。约稿中有刘铭传曾孙刘缉之《国宝归国》文,内容就是虢盘在刘家秘藏到交出的过程。因当时限于资料缺乏和成书篇幅,稿件仅3000字。此文随书出版后,激发笔者深入钻研的兴趣。近年来持续跟进陆续发掘了一些新史料,包括刘铭传与吴昌硕的交往。 

笔者曾在上海浦东吴昌硕纪念馆采访吴昌硕之孙吴越。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1882年他虽只有38岁,但已颇有名气。赋闲在乡的刘铭传专注“悠游林下”,时而也跑跑大码头见见世面。但武将出身的他到苏州往访小他8岁的吴昌硕,却不好“摆势子”。设若解甲归田的刘铭传掏出“前直隶提督”的名片,吴昌硕不一定睬他。他携带的见面礼是虢盘铭文的拓片。 

吴昌硕观览拓片惊叹是稀世真迹。后书“余最为心爱”“晨夕展玩,寝食几废”,一再临摹。他应请为字省三的刘铭传刻了四方印:“臣铭传印”“省三父”“大潜山主”“文采风流”。刘铭传虽出身草茅,但善学习,爱书法,尊重文人。同光体诗派领袖陈衍曾谓:“晚清诸将惟合肥刘公省三能诗文词”,是对刘铭传“有文化”的最好注脚。 

后来吴昌硕的名气越来越响。笔者统计他至少为合肥名士龚心铭、龚心钊、李国松、蒯寿枢、张广建、张文运、刘泽源、张敬文、张子开、张充和等治过印。 

刘肃曾打消顾虑同意献宝 

有一个问题曾长期困扰笔者:开国大典前,百废待兴,万般要务纷繁,为啥要急于寻找虢季子白盘? 

经逐日查找1949、1950年报纸,结合笔者书房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和编年史工具书《新中国万岁》,终于有了答案。原来最初是在1949年8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根据一些学界闻人的提议,呈文华北人民政府(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北平各高校和文博单位归其主管,暂无文化部、高教部),请求查明“虢季子白盘”下落。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批准,文化部文物局与皖北行署函电初查,回复政务院,谓虢盘有可能仍在合肥刘铭传老家其后代处。 

话分两头。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后,人民政权的潜山乡乡政府到刘老圩内借住办公。对“换了人间”的新社会,刘铭传第四代传人刘肃曾还在观望中。 

1949年岁末的一天,皖北行署文教处处长兼皖北区政协秘书长戴岳向区政协副秘书长郭崇毅出示政务院直接发给“皖北曾宋”的电报,大意是“闻你区刘铭传家有虢季子白盘,望速查找并动员献送北京”。戴岳说这已是政务院的第三份来电了,要其根据电报精神速去肥西刘老圩,劝刘家将虢盘献给国家,政府会妥善安置他们一家的。当时安徽省委、省政府尚未成立,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行署主任宋日昌是江淮地区的最高领导。自幼生活在刘老圩一带的郭崇毅携“最高指示”即往老家赶去。 

经郭崇毅和肥西县乡两级政府多日耐心细致的宣传开导,并说明交出国宝是由国家珍藏保护,刘肃曾与夫人李象琇商议后终于打消了顾虑,同意献盘并说出藏盘地点。吴桂长乡长连夜组织人力开挖并武装看护,翌晨挖出虢盘后当即由陆春阳副乡长解送肥西县政府。皖北行署接报迅速驰电向政务院报告。 

北京电报、地方政府坐镇、郭崇毅动之以乡情戚谊,完美契合促成国宝归国。曾长期担任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的郭崇毅生前曾和笔者多次聊到此事。 

市委书记亲自看管虢盘 

《人民日报》1950年1月29日报道:虢季子白盘“业经发现”,“藏主刘肃曾自愿捐献与人民政府”“政府以其捐献有功,已送给大米五千斤,并设宴招待……地方人士以此器重见天日,还诸人民,要求留合肥公开展览一个月。展览中每日观众达八百余人”。 

时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李广涛生前曾多次和笔者谈及虢盘的往事。1950年1月19日虢盘运抵合肥后,为安全起见,干脆“入住”段家祠堂李广涛的办公室,白天他亲自看管,晚上让警卫员睡在办公室。两天后适逢合肥解放一周年,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接见并设宴款待刘肃曾,表示将妥善安排工作,解决他们一家的生活问题。复旦大学肄业的刘肃曾初被安排到皖北文献委员会从事文物研究保管,又将家藏的近30000册古籍及书画等捐出。他1954年入职新建的安徽省博物馆,1978年病逝。 

刘肃曾家藏的《盘亭小录》有刘铭传跋文:“寂寂青山,悠悠白云,一重阙案,百尺孤亭,世有识奇好事如扬子云者,览而补订之,则更幸甚!”刘铭传仅凭一己之力,断不能尽释虢盘年代和文字。他曾在宁沪一带遍寻学究考辨,又延请大家在乡“坐亭”。 

当初,刘铭传不贪功,考虢盘不忘将金石家吴云等识者具名,值得今人学习。 

1950年初皖北灾情严重。皖北行署组织大批干部前往救灾。适逢虢盘来合肥,于是市文化馆将虢盘铭文拓印50份备用后,在明教寺的古教弩台上举办临时展览,藉以引起各界关注并焕发爱心。同时参展的还有刘肃曾献出的诸葛亮战鼓。至于虢盘在北京的展出,《人民日报》1950年3月10日第3版作了新闻报道: 

【北京讯】周代古铜器“虢季子白盘”由捐献人刘肃曾和皖北行署派员护送到京。文化部文物局于三日上午在团城承光殿举行特展。董必武、郭沫若副总理,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专家、学者陈叔通、范文澜、唐兰、马衡等都前往参观……沈雁冰部长对捐献人刘肃曾并颁发奖状,表示奖励。……捐献人刘肃曾于六日分谒郭沫若副总理,沈雁冰部长,周扬、丁燮林副部长,各首长对刘氏保存国宝,避免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劫,解放后毅然捐献给国家,公诸大众的精神,极为称勉……该盘即将拨交故宫博物院长期陈列,以供学术界的研究和各界人民参观。 

特别指出,虢盘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移驻中国历史博物馆,不是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两馆合并,今为国家博物馆。 (戴健)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